课堂转型需要将教学设计逻辑结构转向以学生为线索,注重学生如何“学”。戴老师、沈老师基于此认识,将本次研究视角确定为数学意义建构类内容(如认数、方程等),着力向参会教师呈现我校“课堂转型”推进成果,同时也注重发现问题,明确未来实验推进方向。
戴老师在《认识11~20》一课中,根据一年级小朋友认知特点,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学具,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提问,在不断地讨论过程中获得对新数位——“十位”的认识,从而更新了关于数的认知结构。
沈老师的《方程》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特点,整节课紧紧围绕“什么是方程?”这一问题,通过教师预设的一系列素材和子问题,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样式,为学生营造了研究数学问题、触发数学思维的场域。沈老师关注教学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严谨细致,给听课老师很深印象。
在集体研讨环节中,各个实验学校的老师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上述这些优点。在此基础上,邓炜老师从“基于学生的问题开展教学”这一角度评析了这两节课,明确提出课堂转型不仅仅是学生上讲台讲课,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应清晰教学目标以及过程性子目标,重视学生现有经验,着重将经验性认识提升到规范的学科性理解,把握好教师“领”的尺度,平衡好学生自主发展和知识体系建构的关系。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老师们的教学视野被进一步打开,让大家敢于触及课堂转型的难点,相信经过一阶段的实践研究,每位参与课堂转型实验的老师都能获益良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