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音乐>>公告通知>>记二实小12月份联校教研活动 
记二实小12月份联校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4-12-10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金燕南(天宁教育文体局)






       早上8:00,音乐学科联校教研活动暨新教师汇报课准时在二实小本部如火如荼的开展。集团叶校长也坐镇现场,浩浩汤汤20余人就“课外故事性诵读材料开发”这一研究主题进行了半天的实践研讨。

      两节课《小猴子》《小蚂蚁搬米粒》均是低年段的教学内容,分别由两位年轻老师周卉和刘达文执教,各有其亮点。周卉老师上课老练,她的体态、语言及情绪都入情入境,尤其能激情洋溢的渲染学生,能用自己的情绪带动、引导学生,深受学生喜爱。刘达文老师上课语言清晰、完整,富有童趣,很有条理,环节过渡衔接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位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教学,从顽皮的小猴子到齐心的小蚂蚁,教学设计都能抓住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富有童趣的情景。两节课教师都展现出了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能组织学生有序的开展活动,现场调控能力较强。

      这两节课在歌曲教学前后都加入了诵读训练,“诵读”在学生歌唱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解决了学生歌唱中的声音状态问题,还增加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丰富了歌曲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歌唱与语言是分不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诵活动显得再亲切不过,用这样十分亲切和生活化的朗诵方式来让学生学习、感悟和体验演唱,能较好地解决发声练习与歌唱之间的脱节现象。

      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诵读”法并变化其表现形式,比如变化速度、语调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歌曲演唱水平,又激发学生歌唱兴趣,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体会,一字一句诵读。在训练中,第一步要指导学生慢速度、有表情地诵读歌词,要让学生体会在宽阔的地方大声朗诵的感觉。而每一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单元,训练时拉长韵尾,缩短韵头、韵腹,并运用气息做支撑,能感受到声带着力,发出的声音结实明亮,有声如洪钟的感觉。要引导学生在诵读(即发声)时体验以下几点:1、感受气息的存在;2、感受喉咙打开的感觉;3、感受诵读的声音形象。

     (二)从慢到快诵读。如果说第一步不在乎歌词语言语意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只强调每个字的朗诵或发声质量的话,第二步则相对强调歌词语言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它要求朗诵的声音要连贯自如。在这一步训练中,学生在诵读(即发声)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肌肉的松紧有度、协调配合、不僵硬;2、正确的发声位置;3、清晰的咬字吐字。在这一环节中,诵读出来的每一句歌词还都应该具有相同的声音形象,每一个字应具有同样的声音质量,使学生容易地掌握歌曲的气息状态、发声位置及咬字吐字,还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要想把这一步做好,就必须像相声演员和节目主持人训练绕口令那样,把相关说话或发声部位的肌肉放松,使它们处于一个最佳的协调状态。一般来说,歌唱时发声部位的肌肉一定要处于相对放松和协调的状态,千万不能僵硬和过分紧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快速诵读过程中,特别是刚开始时,学生有可能会感到有个别地方或个别字特别别扭,这些地方就是肌肉还需要调整或放松的地方,也是歌唱时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需要特别加以注意,并应提出来进行重点训练。如在歌曲教学中,有个别字学生的声音位置容易偏低,就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并进行位置高低的声音进行对比,学生也就很快掌握了其中的要领。

      (三)在同音高上诵读歌词。第三步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将歌词诵读变为在同音高上进行,难度增大。在同音高上反复诵读,诵读时,每一个字的音高都是相同的,这样更考验说话或发声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肌肉更容易紧张,诵读时的音准也更难把握。因此,这一步的训练必须认真对待,要求学生充分体会:1、诵读歌词先慢后快;2、像移调一样在不同音高上进行;3、在前面所有的步骤的训练达到要求的前提下,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把前面歌词诵读训练的感觉平移过来,直接运用到歌唱活动当中,使演唱变得更加完美。一般来说,如果前面几步训练效果较好的话,那这最后一步的转换基本不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经过前面几步的训练,学生发声时肌肉的灵活性、松弛度额协调性都会有很大提高,并且很快会找到这首歌应有的呼吸状态、咬字吐字、高位置的发声、准确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等。

     总之,诵读法是打开歌唱学习的金钥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才能充分发挥诵读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并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歌唱教学效果。

                                                               (文摄:丛雪)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