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课《小猴子》《小蚂蚁搬米粒》均是低年段的教学内容,分别由两位年轻老师周卉和刘达文执教,各有其亮点。
这两节课在歌曲教学前后都加入了诵读训练,“诵读”在学生歌唱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解决了学生歌唱中的声音状态问题,还增加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丰富了歌曲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歌唱与语言是分不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诵活动显得再亲切不过,用这样十分亲切和生活化的朗诵方式来让学生学习、感悟和体验演唱,能较好地解决发声练习与歌唱之间的脱节现象。
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诵读”法并变化其表现形式,比如变化速度、语调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歌曲演唱水平,又激发学生歌唱兴趣,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体会,一字一句诵读。在训练中,第一步要指导学生慢速度、有表情地诵读歌词,要让学生体会在宽阔的地方大声朗诵的感觉。而每一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单元,训练时拉长韵尾,缩短韵头、韵腹,并运用气息做支撑,能感受到声带着力,发出的声音结实明亮,有声如洪钟的感觉。要引导学生在诵读(即发声)时体验以下几点:1、感受气息的存在;2、感受喉咙打开的感觉;3、感受诵读的声音形象。
(二)从慢到快诵读。如果说第一步不在乎歌词语言语意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只强调每个字的朗诵或发声质量的话,第二步则相对强调歌词语言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它要求朗诵的声音要连贯自如。在这一步训练中,学生在诵读(即发声)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肌肉的松紧有度、协调配合、不僵硬;2、正确的发声位置;3、清晰的咬字吐字。在这一环节中,诵读出来的每一句歌词还都应该具有相同的声音形象,每一个字应具有同样的声音质量,使学生容易地掌握歌曲的气息状态、发声位置及咬字吐字,还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要想把这一步做好,就必须像相声演员和节目主持人训练绕口令那样,把相关说话或发声部位的肌肉放松,使它们处于一个最佳的协调状态。一般来说,歌唱时发声部位的肌肉一定要处于相对放松和协调的状态,千万不能僵硬和过分紧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快速诵读过程中,特别是刚开始时,学生有可能会感到有个别地方或个别字特别别扭,这些地方就是肌肉还需要调整或放松的地方,也是歌唱时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需要特别加以注意,并应提出来进行重点训练。如在歌曲教学中,有个别字学生的声音位置容易偏低,就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并进行位置高低的声音进行对比,学生也就很快掌握了其中的要领。
(三)在同音高上诵读歌词。第三步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将歌词诵读变为在同音高上进行,难度增大。在同音高上反复诵读,诵读时,每一个字的音高都是相同的,这样更考验说话或发声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肌肉更容易紧张,诵读时的音准也更难把握。因此,这一步的训练必须认真对待,要求学生充分体会:1、诵读歌词先慢后快;2、像移调一样在不同音高上进行;3、在前面所有的步骤的训练达到要求的前提下,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把前面歌词诵读训练的感觉平移过来,直接运用到歌唱活动当中,使演唱变得更加完美。一般来说,如果前面几步训练效果较好的话,那这最后一步的转换基本不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经过前面几步的训练,学生发声时肌肉的灵活性、松弛度额协调性都会有很大提高,并且很快会找到这首歌应有的呼吸状态、咬字吐字、高位置的发声、准确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等。
总之,诵读法是打开歌唱学习的金钥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才能充分发挥诵读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并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歌唱教学效果。
(文摄:丛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