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潇潇细雨轻弹,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音乐联校教研活动在解小如期举行。解小、香梅、浦前、延陵、丽二、兰陵六校的音乐老师齐聚一堂,围绕“体态律动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通过课堂观摩,进行了音乐教学的研讨。活动中,解小的张铖老师和她的孩子们为大家呈现了一节流畅而充实的《瑶族舞曲》。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高年级欣赏曲目。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丰富、生动的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乐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可以说,这是一首非常值得仔细聆听,反复回味的民族乐曲。
张老师围绕新课标,选取乐曲中的经典片段进行组织教学,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哼唱主题旋律,听辨乐器音色,认识民族管弦乐等等,每一次聆听获得了满满的收获。特别是孩子们打着自己寻找出来的长鼓节奏,积极地对所听旋律做出了最适合的强弱的反应,同时,还通过自己的方法表现了乐曲越来越激烈的热闹氛围,自主学习的自豪感已全然写在满足的笑容里。
课后,老师们首先对解小孩子的素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聪明的头脑,整齐的声音,对音乐聆听的投入性这样的语言都包含着老师们对解小阳光娃们的喜爱。接着,张老师向大家阐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设计思路,评课时,大家各抒己见,群力群策:
(一)、欣赏课,主题旋律的哼唱不可太薄
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在歌唱课还是欣赏课上,歌唱的环节必不可少,只是比重不尽相同。为了更贴近“欣赏课”的审美目标,张老师将《瑶山夜歌》的学唱部分匆匆带过,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对于主题旋律的记忆并不深刻,没有很好的为往后的教学进行服务。《瑶山夜歌》不是不能唱,也不是不要唱,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后续教学的设计,针对教学目标,对旋律进行哼唱,加深印象。谱子不会,没事,不要你会;歌词不记得,没关系,不需要你记;只要你把主题旋律哼唱出来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也不能走过场,要想加深印象,还是需要最直接的学唱,只是要把学唱的要求适当降低,不厚不薄,给孩子最合适的比重。
(二)、体态律动,还是要让孩子动起来
在高年级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们听得很一动不动地听得很“认真”,同时也听得很“无趣”。他会有最无奈的表情回答你刚才乐段的情绪是“欢快的”。看似理解了音乐,拥有了“敏锐的听觉”,其实他只是敷衍地应付老师的问题,对音乐“麻木不仁”罢了。
而我们的律动教学就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一开始还是以“认真”的状态来聆听音乐的,渐渐在老师的引领和启发下,边听边动的孩子渐渐多了起来,随着模仿自己寻找到的长鼓节奏,学生对节奏韵律的直接本能被彻底激发,渐入佳境,最后的合作方式的提出,关注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在这种空前参与度的帮助下,音乐的强弱再也不需要老师用过多的语言和动作去描述,孩子们自己都跟随着音乐准确的表现了出来,他们的音乐不是跟着老师说出来的,不是用脑袋思考出来的,而是真正靠自己对音乐的本能和积累感受体验出来的。如果最后的合作时能够使用一些打击乐器,或者学生自己寻找、制作的“乐器”将会有更出彩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