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下午,王海岩老师执教了陶艺联校研究课——《创意汉堡造型》,博爱集团、北环、丽三的美术老师参与了活动。
本课是四年级拓展课程,学生第一次接触陶艺,教师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转型:一是任务驱动,明确目标。王老师开门见山,直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即做汉堡合作成创意造型、感受泥性了解陶艺,并提醒孩子们只有用心体验、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感受到泥性、明白陶艺概念。二是快乐体验,愉悦探究。学生通过图片展示陶土、瓷土的来源,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认识泥巴,做汉堡学习各种基本型的制作,再小组合作叠加成巨无霸汉堡,切割装饰成宝塔,感受泥性、凸显陶艺的造型、视觉效果。这个过程学生兴奋至极,是本课的高潮,各个环节步步跟进、过渡自然。在独立完成创意八宝汉堡后有孩子做出吃汉堡的样子,教师引入陶艺烧制流程介绍,通过猜猜哪个是电窑、气窑?哪个是陶器、瓷器?带领学生步入陶艺文化世界。三是小结拓展,探究本质。陶艺的魅力在于质朴的泥性激发,展现一种手工制作的痕迹,适合表现土里土气的朴素农人,有时反串来一个皮质的衣服,意外而富有创意。陶艺课程的本质是对粘土的研究、泥性的把握与表达、陶瓷文化的理解、以及良好设计制作习惯的培养。我布置了3个课后拓展题目:①到小区或校园花台里找些土,去掉杂质后加些水,捏个东西看看干后会有什么变化?②找找你家还有什么陶器、瓷器?③想想陶土还适合表现什么?
课后大家进行了评课,一致认为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游戏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表现的愉悦之中。从独立基本技能趣味训练到小组组合创意造型,清晰的作业设计循序渐进,在制作技能的初步体验中凸显陶艺视觉性;从粘土的来源、加工过程到烧制成型工艺,自然穿插作业中促进作业,在工艺的初步了解中表现课程独特性;从工具的使用、座位的收拾整理等习惯的初步培养上了解课程综合性。但由于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整个教学流程中着力的点还需要强调,如:在制作元宵、豆渣饼、辣椒、臭豆腐、面条、春卷时,教师都先搓球再变形的,可以在这个环节让大家交流一下搓泥球的不同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提高表现技巧。还有在叠加成巨无霸后,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时间观察切割的剖面效果,展开讨论、构思设计、组合表达、作品介绍这几个环节的强化也是有利于学生对课程深入。
通过教学,我们看到了陶艺课堂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欢乐;通过研讨,我们感到陶艺课最好有两堂课的时间连上,这样可以扎实到位兼顾更多,否则没有时间构思、没有时间探讨;通过活动,我们交流互进,传递动力,更坚定了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