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数学>>计划总结>>活动报道:生成,可以预见的精彩——暨数学课堂转型研讨活动(一) 
活动报道:生成,可以预见的精彩——暨数学课堂转型研讨活动(一) 
发布时间:2015-03-26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邓炜(天宁教育文体局)












        烟花三月,和煦温暖,博爱教育集团怡康校区的演播厅里更是春意盎然。323日下午,博爱教育集团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开展了“生成性教学”研讨活动暨区数学课堂转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怡康校区张燕妮老师执教一年级的《认识图形》,常州市教科院朱志平主任、潘小福副主任、天宁区教育文体局副局长陶建平、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张林主任、邓炜老师及天宁区课堂转型中心组成员一起参与了本次研讨。

      “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张燕妮老师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来”这样的思想。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孩子,经过短短半年时间的学习,学生就从不敢问,不会问转变为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数学课堂转型”给我们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

        在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潘主任对本节课作了精彩的点评,并对我们的课堂转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课堂转型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仍旧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生成性教学中,过程远比预设和计划更生动、丰富。但是也必将出现更多的意外情况和问题,教师的把握和调控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修炼基本功,站在初等数学体系上看内容,要具备一定的初等数学史的知识,对数学思维方法要有深入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跟学生年龄、特点相符合。在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中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这个过程是教师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

        生成,需宽容氛围,用心呵护;生成,需整合资源,精心预设;生成,需敏锐捕捉,善待意外;生成,需以学定教,及时调整;生成,需提高素养,厚积薄发。“生成性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我们博爱的数学老师会变压力为动力,齐心协力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课堂转型”之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