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英语>>教学信息>>交流分享(一):学科关键能力落实于常态课的思考和建议 
交流分享(一):学科关键能力落实于常态课的思考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5-04-30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薛红(天宁教育文体局)
区属各学校: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常态课教学改进系列研讨活动之二上周五在二实小结束后,各校教研组均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研讨,大家对课的理解都很深刻,评课也切中要害,对执教者、观课者都有很大启发。现我把各校评课稿陆续上网,推荐大家学习,尤其是年轻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结合个人思考撰写论文。
 
 

青龙:

我要说,丢开一切“三从四德”式的条条框框,只以课堂前后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或某方面)的落差为依据,来评价课堂是否成功,是有益于学生的真真切切的科研活动而不是演出。这样的课堂真正着陆于学生的真实境况,教师视野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听课的专家们,这样的课堂也许不美但很实在、实用,也许磕磕绊绊,但很有启示、借鉴……因此,公开课也应该有“家常课”的心态——“一切为着孩子的发展”。(窦桂梅)

借鉴名家这么一长段话作为评课伊始,因为它切实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深深共鸣,也因此成为我心眼里的评课依托。

今天的第一节课让我感到震撼。思维无处不在:学生因思维而绽放智慧,尽情挥洒表达的畅快;教师因点燃思维的火花而成为真正的启迪者,推波助澜,使课堂呈现一片海阔天空般的自由。

1,整个课堂教学以预测故事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从导入,到展开,到解决重难点,直至课后拓展,教师借助各种手段巧妙地抛给孩子们思维的焦点。如导入时,先呈现文中插图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测活动What is Liu Tao doing?在给出全图后,继续让学生猜Liu Tao comes from a football game. What happened then?而后自然导入到文本的学习。在从第一段向第二段过渡时,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预测:Dinner is not ready. What can Liu Tao do?最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的当属最后的两个讨论话题:Do you like the title “In the kitchen”? What would you like to say to Liu Tao?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综合已学的知识,用精彩的语言表达了最真实的自我:Don’t eat too much meat.You’ll be fat./ Eat more vegetables. They’re good for us./ Do your homework quickly./ You’re lucky, your mother and father are good cooks!孩子们的“生机勃勃”带来课堂的一片活力。

2,教师注重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课伊始,教师即提出了要求,希望孩子们遇到生词的时候能尝试用英语解释或者肢体语言表达,那么实际操作怎样?效果怎样?这节课老师用这种方法一共解决了三个生词:football game,look for,smell,其中football game是用英语解释的方法,让学生找到已学的football match来“替代”,后面两个生词则通过让学生来“演一演”达到理解的目的,学生演得很入戏,看得很快乐,相信所有孩子都会对这些单词留下深刻的印象。

3,这篇文本还是以对话为主要形式,因此让学生学会对话仍然是重点,那么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有思维含量的对话呢?教师在呈现第三段的插图后,让学生仔细看图,并联系前文,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成小组进行预测性对话表演。学生身临其境,娓娓道来。

今天的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也同样闪烁着思维的光芒。如第二节课中最后的拓展活动:任选一个场景,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表演。老师不仅仅呈现了文中的三幅图,还给学生留有一张空白:What will they do after dinner?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真实而有创造性地续编。第三节课更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通过给出提纲式问题让学生对同类进行归纳、综合,如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ustralia? What will you do to find out about Australia?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Australia?

最后回到窦老师的课堂评价,学生从课堂上能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学有所得,就是好课。

虹景:

今天有幸聆听了三节精彩的课,有感于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和板块结构性,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有感于教师优美地道的口语,与学生的互动有效灵动;有感于教师对课堂把控,“收”“放”自如;有感于学生的自信表达,精彩纷呈。三位老师的课犹如一场饕餮盛宴,给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美好的享受。下面结合六下U6谈老师这节课谈谈我的思考:

一、开放的课堂,促进思维的发展。

只有开放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不仅是教学环节的开放,也是对人的开放,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开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学习状态。在谈老师的课堂上,在核心领域的推进中,开放的问题有很多,如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ustralia?What will you you do to find out about Australia?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Australia?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eather in Australia?这些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这些问题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能促进了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独立思考,学生生成很多精彩丰富的资源,教师进行了及时的捕捉并进行聚类板书,将教学过程一次又一次推向了高峰。

二、师生的互动,体现课堂的生长感。

    1、资源捕捉 生成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开放环节中,谈老师对学生不同回答做出反应、梳理和引导,“收”“放”自如,捕捉学生的丰富资源向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推进,如聚类板书I will go to the library /ask teachers/listen to the radio/watch a film/ ...这些资源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高于文本,老师又将个体资源转化为全体资源,为所有学生学习语言服务,实现了有效的教学。

    2、师生互动 多元织网

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的“一对一”“一对多”,生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互动,师生都处于多元变动的交互作用之中。在谈老师的课堂上,她摈弃了点对点的提问,问题都是面向所有的孩子,谈老师多次让孩子同桌、小组合作,形式多样,方式多元,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地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和评价,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内容的结构化,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结构化知识具有较知识点强得多的组织与迁移能力,具有丰富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可以使学生在结构支撑下,实现学习的积极化和迁移的主动化,使学生学习新知和运用新知的能力得以不断提升。谈老师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和学习方法结构化,便于学生们掌握、内化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在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ustralia?学生在合作交流之后生成了很多精彩的资源What animals are there in Australia?What sports do they like?...谈老师根据资源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结构animalssportweather...,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

再如,在进行阅读文本第二部分时,老师提出What aspects is the passage about?又一次进行结构化教学,并对结构进行了语言的丰富,同时渗透了学习方法的结构,便于学生掌握、表达和知识的迁移,即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介绍其他的国家。

四、文化的渗透,培养跨文化意识。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的文化意识目标是,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异同。在本节课中,谈老师通过欣赏图片、阅读文字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如Australian football, kangaroos, koala...,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力和跨文化意识。

在整节课中,谈老师还注重学生的听说读等方面的技能、语言综合运用和学生英语课堂常规(记笔记)的培养;纵观全课,师生关系和谐,有学生立场,放大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优秀资源,当学生说出大家甚至老师也不知道的词汇时,老师表扬到,I learn a lot from you.我认为这是给学生最好的表扬。

这节课是节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内化的课,唯一觉得值得商榷的是对情感目标的提升方面,谈老师结合了学校的优势,二实小与澳大利亚某所小学是友谊学校,学生们可互相交流学习,但前提是努力学好英语。个人认为老师可以激发学生了解澳大利亚和全世界的热情,理解和尊重每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丽二:

严丹和杭燕南两位老师各上了一节五下Unit6 In the kitchenstory time,这是典型的同构异构课。两位老师从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与理解出发,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来进行课的设计,可谓熠熠生辉,各有千秋。

严老师的优点如下:

1、她的课是循序渐进的,根据课文内容发展的顺序来进行,严老师善于用问题推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十分优秀,体现了扎实的口语交际能力。

2、词汇教学是严老师的亮点,引导学生学会英英释义,还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去表达出单词的意思,这都比直接告诉学生中文意思要好的多,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学习单词,利用多种感官状态去记忆单词,丰富有趣。

3、在严老师的课上,不仅仅是老师,更像是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英语交流的使者,本身教师的语言素质和课堂掌控能力很好,与学生交流也十分自然,让我们听课的老师沉浸在了一堂语言量丰富的益智课堂之中。

改进建议:

1、整堂课是由很多个小问题组成的,所以整体结构不明显,没有很完整和清楚的框架结构,虽然学生的讨论交流很多,但是会给学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能否考虑板块化教学?

2、严老师在学生讨论的空间插入了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问题,表面上是调节了气氛,让整个课堂不至于冷场,但实则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我们还是提倡尽量少使用音乐。

杭老师的优点如下:

1、杭老师的上课节奏掌握的非常好,有快有慢,情绪饱满激昂。在一个问题抛下去之后,没有立刻让先举手的同学回答,而是在等待更多的学生思考,锻炼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杭老师的上课结构非常清晰明显,板块化教学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一眼就看明白教学的几大步骤。板块化教学也是避免课的设计过于分散的重要方式。

改进建议:

1、杭老师抛下去一个问题,没什么学生回答的时候,是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产生不同的答案,让课堂氛围丰富多彩。

2、关于课堂评价用语: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来进行评价,而不是用单一的评价去评价每一个学生,最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与之进行交流,让答案得到升华。

最后一节课是谈丽金老师的六下Unit 6An interesting country,整节课容量非常大,但是谈老师却上出了新意。

谈老师的优点如下:

1、这是一节探究性学习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其说是一节英语课,更像是一节具有人文性,具有实用性的课。首先让学生自己开动脑子,思考了解一个国家需要的几个方面以及查找一个国家的资料的各种途径,这绝对是对于学生以后的生存技能有提高的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跳出了知识的范畴,进一步到了人文教育的方面。

2、教师及时板书的能力非常强,这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的。

改进建议:

1、谈老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的时候,可以聚类回收有效资源,把相同的方面归为一类。

2、高年级的学生尽量少用中文,表达观点之前可以先寻找证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在PPT上也可以多用英文来出示问题。

延陵:

今天有幸参加了基于“学科关键能力培养”英语高年级语篇教学的活动,简要谈一下我对这三节课的感受与思考。

   第一节由解放路小学的严丹老师执教五下U6 In the kitchen Story time板块,这节课的亮点在于设置了许多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在词汇教学时,严老师让学生尝试用英语解释英语,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来理解新单词,老师通过丰富学生的语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情境中来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另外,严老师给课文创设了许多留白,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信息,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理解课文。

   第二节是五下U6 In the kitchen Story time 同题异构课,博小的杭燕楠老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整节课呈现块状设计:before dinner, cook dinner, have dinner, after dinner,板书设计清晰明了,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情感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不再是之前标签式的情感目标,而是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体悟。另外老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从少数学生举手走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慢慢理解老师的问题。

   第三节是六下U6 An interesting country,二实小的谈丽金老师以学生为本,站在人的发展角度去定位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想了解澳大利亚哪些信息,到如何去获取信息,学生运用自己丰富的语言知识,去理解课文。最后老师还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思辨能力,“Australia is a/an_____country”。学生的能力不再局限于通过这节课掌握了什么,更多的是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哪些能力去解决问题。

   此外,三位老师的课堂评价用语非常丰富,减少了之前的“Good, Excellent”这类评价语,老师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交流,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在课文设计上,老师跳出知识范畴,站在整体的角度去设计课文,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突破核心句型。但在一些PPT设计上,可以减少学生对中文的依赖,更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音乐设置上,可以多一些轻音乐,避免音乐对学生思考的干扰。最后,还要增加师生的交流、互动时间。

北郊:

424日上午我校在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参加区“指向常态课改进”的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之二“高年级语篇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三节各具特色的课,收获颇丰。

第一节课以故事为抓手,故事的推进感十分强。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卷入故事情节中,学习兴趣很浓厚。同时,严老师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通过开放性的问题——Imagine what happens?  What are they cooking? What can Liu Tao do?等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有意义地操练一般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一改以前的机械操练。其次,她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上课伊始的learning tips以及课中利用文本留白指导阅读策略,这些学习策略对于学生都是终生受益的知识。但是,本节课由于是故事教学,感觉大板块意识不够明显,内容比较零碎。 

第二节课与第一课同题异构,以语篇教学为主,理解导入。第二节课大板块意识明显,板块清晰,条理清楚,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思路很清晰。教师的细节设计十分到位,环节与环节处理巧妙并且教师的节奏感十分强。其次,教师的板书十分漂亮,十分清晰,条理性强。语篇教学虽然板块清晰,学生学起来十分扎实,但感觉学生难卷入故事情境中,游离在课堂之外。小组交流活动也不多,导致生成的资源比较匮乏。

第三节课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一个亮点是教师的目标定位不再是只站在知识本位上,她已经跳出知识本位,立足在人的发展角度上,利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以后学习需要的生活技能,这体现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这三节课都注重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评价语丰富,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具体评价,体现出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心中有学生。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强,挖掘文本到位。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博爱: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常态课教学改进系列研讨活动如期在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进行。杭燕楠老师与严丹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Unit 6 In the kitchen Story time属于同课异构,两个老师各有彼此相互学习的地方。谈丽金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下册Unit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Story time则是语篇教学。

区教研员在听完课后对三位老师给予了肯定与表扬,并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

一、一个问题抛下去,要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看到一个孩子举手就立马喊他回答,老师需要等待;

二、当放手让学生讨论时,应该尽量减少音乐的使用,因为讨论与小组合作需要思考,而思考一般都是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下进行的;

三、关于词汇教学,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自行调节是在情景前还是情景后教授新知,但无论是在前还是之后处理,都要引导学生根据音节自己读单词,学会用英语思维,并且能够在新的语境中使用;

四、注重整体教学,培养大问题意识,思考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既有质量,又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了解;

五、尽量减少对中文的依赖,对于一些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或者可以通过简单的英语表达来理解的单词或者短语,应该尽量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六、在理解意义的同时要关注文本的结构,挖掘文本背后的信息,提出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七、课堂评价用语要多样化,尽量少使用good/excellent 这样的评价语,语言要多加提炼,要更加丰富;

八、板书要清晰,教师要学会对知识进行聚类,及时生成,做到得心应手;

九、站在人的发展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形式是多样的。老师们需要不断磨练,累积经验。

朝阳:

五年级评课:

1、  两节课采用不同的方式推进教学:第一节课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由易到难,在层层推进中,逐步深入学习文本内容。第二节课采用语篇阅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内容,然后分段细读,猜测、理解和交流故事内容。

2、  两节课都关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能力。首先是关注学生理解词汇、句型和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在上下文的阅读中理解文本;其次成分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一节课围绕重点句型:Isdoing…?,在文本推进的过程中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和表达。第二节课文本学习后让学生任选一个场景演一演,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三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在文本学习过程中,不断让学生猜测、想象,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地表达。

六年级评课:

1、采用大环节的任务设计,板块明确。教学结构较为清晰、教学流程较为顺畅。

2、鲜明的学生立场。在教学中多采用大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基于学生的回答不断引导,向更高处螺旋推进教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澳大利亚的知识点时,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主题交流,能相互补充,相互提高。

雕庄

对于我们语篇教学的研究已有一些日子了,因为熟悉而陌生。当我们的语篇阅读教学走入不断地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入从完成不同的阅读理解的判断选择题目时,我们发现课堂教师的主导和话语更多,孩子的语言被课堂上不是默读就是用笔画线,然后是活动后的CheckWhy充斥着,细看看整个语篇已经支离破碎,我们是在阅读,但在阅读的时候少了点什么?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篇教学?此次的活动给了我们很好的展示,那就是薛老师常说的理解与交际并重的语篇教学。

一、理解与交际并重凸显了浓郁的“小学味”

不断回答教师问题,用阅读题替代阅读活动,孩子是被理解了,是沿着教师设定的路线向前行的,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无趣,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剥夺了孩子阅读的快乐。回味下自己读书的感受,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情节会怎样?读到精彩的部分会情不自禁地和同伴分享?哪个句子特别意味深长会多品一下,想想为什么这么美?整篇故事读完后,细细回味心里的感受。而语言学习的过程正是语言输入前,输入时,输入后语言输出的不同预测和分享,更符合阅读者的心理和语言需要,小学生这样的需要更浓烈和显性。

二、理解与交际并重的课例精彩回放

(一)文本故事的适当伸展

 解小严丹,由文本人物Liu Tao 部分图片信息,让学生用Is Liu Tao...ing...?化解了文本语言的难点,对故事文本加入背景,有利于帮助孩子理解文本。当文本解读完后,加入晚饭后这一时间段,给了孩子阅读后更多交际的空间。

(二)图片信息的充分利用

本课主打三幅图,严丹处理得都相当出色。记忆深刻之处有一下几点:

1、利用图片学单词

     出示第一幅图,问Whats in the kitchen?学习英语词汇:meet,vegetable,tomato.potato

     2、利用图片情景学语言

然后很自然地问:What are they cooking?用本单元的主要句型Is Mum/Dad cooking...?猜测。充分利用了图片所创设的情景。

3、不同图片不同语言输出形式

    第一幅图语言内容丰富,一时间让孩子语言输出较难,严丹第一幅图的处理

定位在读,在学习单词后练说句子后进行录音的跟读,品味That smells nice.I can’t wait两句话隐含的意义。

第二幅图内容浅显,根据看图和听录音,严丹让学生用but说一段话总结文本内容,很赞,孩子说得也很好。

第三幅图内容也不难,严丹用分角色演一演的方式,凸显了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深化了文本的情感。

不同的图片,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不同的但精彩的语言输出的活动,这样的变化也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三)言语预测遵循文本逻辑

    五下这个单元文本三个场景,场景转换时,教师根据文本的逻辑走向,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激活了精彩的学生语言。

   (四)善于利用学生生成资源

六下谈丽金上课伊始,What will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ustralia?How will you know?采集了理解文本素材并板书,即是对主要句型的有意义操练,又是构建了理解文本的支架。

(五)语言交际替代阅读题目

出现文本人物和获取澳大利亚信息的方式后,教师放动画前半部分内容,然后不是简单地check Why,而是让学生同桌对话:What will ...do?He/She will有意义操练文本的形式互相分享所获得的信息,那就一个字好。凸显了语言学习的交际性,在交际中理解了文本,在理解中交际。

   (六)课外资源彩绘出理解的难忘

第三节课,开课的Australia的视频,对于本文内容的补充(两种动物的简介,悉尼歌剧院,Australia football football的对比)都让我们感受到了Australia的美,教师平时课外资源开发能力强,善于捕捉课内外结合的资源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不是得提醒我们,我们英语老师在教英语课程而不是教英语书,我们不仅仅是在教语言更是在英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关注人的发展。

(七)精彩的板书构建了整篇文本理解与交际的脉络

在这三课中,我们看到了精彩的板书。博小杭燕楠课前精心地准备着板书让我们感动,看得出板书的构建已成为杭燕楠常态课关注的内容,而在这份精心中我们体会到了年轻教师的用心。

上面只是我们的一点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实际收获得更多。就像学生从你们的课堂不光光是英语语言的生长,更是生命的成长一样。我们在你们的课堂中看到了精彩的教学设计、出色的课堂,同时更感受到在这样课堂后你们的理念、你们对英语教育教学的一份执着和认真。感动中,鞭策我们一同前行,收获中,想说一声:我们天宁的年轻教师真棒!

局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强调使用任务型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这就使它具有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更加重视意义内容;重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输出;重视语言整体的教学等等。这些特点都使得我们对于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有着特别的意义。

下面结合所听的三节课谈谈对此板块教学的认识和建议。

一、把握整体,实现主题先行,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

完形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靠研究组成部分来解释整体是不可能的,整体多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整体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从学生认知心理规律看,整体往往比部分更显著,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更容易处理和记忆,与其说整体意义取决于组成部分的意义,不如说是组成部分的意义取决于整体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节课都注意到了要实现主题先行,一二节课都通过图片引出课文内容,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任务的布置和完成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第三节课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本课就是要学习关于Australia的有关知识,同样也实现了主题先行。但是第一节课在板块教学时,对于零散知识的处理过于精细,显得细碎,必然消弱学生对字词句及段落在语篇这个整体中作用的把握,对它们的讲授,也必然会局限在部分意义上。

二、大语境贯穿,自然导入语篇,激活学生的语言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激活课本语境并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语境,大量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节课都能有明显的主题,但第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着重处理了语言点和知识点,而并没有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语境学生开展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第二节在学生已经观看过完整的故事视频再让学生猜想LiuTao一家会谈些什么,感觉是为了猜想而猜想,学生的英语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发。第三节课虽然一直围绕主题,但是对于Australia这个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国家,有的学生可能去过,有些学生预习过,老师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已有认知,而是一味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最后才问学生“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Auatralia?”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三、指导方法,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策略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交错在一起,教学难点解决了,重点也就理解掌握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的指导,如怎样默读、朗读,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词句,怎样捕捉文本信息,怎样在文本上适当地做标记,怎样在听音时完成速记等,逐步培养学生语篇阅读的技能。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一二两节课在此板块对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指导不明显,除了观察图片说单词外,也没有看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有什么长进。第三节课老师在逐步的指导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来理解板块内容,但是每一步都感觉学生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并没有真正学会使用老师教的阅读技能。

四、综合运用,拓展语篇外延,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语篇教学需要设计多维度的活动,以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帮助学生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换,从而促进多项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阅读后教师可以根据前两个阶段获得的语言材料开展口头表达等后续活动,如讨论,角色表演,复述或总结等,以进一步拓展课文,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复述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教师也要注意,要想达到有效的巩固,设计的活动既要基于课文又要高于课文,各项活动要互为依存,而不是多项活动的堆积。

第一节课Thinking Time部分老师提问“Do you like the title?”意义何在,既没有指导学生的思考,也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只回答“Yes”或“No”毫无意义。二三两节课则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拓展本课内容,提升了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