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晚春,洁净、柔润。桃花已经凋零,迎夏的花儿开始争艳,柳丝也越发飘逸。晚春滚动在绿叶上,就像少女幻美的梦,挥之不去的忧伤和温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副芊丽的画卷。在这风景如画的美好日子里,我校迎来了天宁区数学课堂转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天宁区教研室邓炜老师全程参与。
第一节课是由我校牟佳敏老师执教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自主地发现规律,并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本节课牟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渗透研究方法,从提出猜想,到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找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有帮助。
第二节课是由我校仇宏老师执教的《认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本节课一开始仇老师就展示了课前预习作业,确定了本节课的研究方向。整节课老师把认一认、换一换、买一买以及小小商店等几大活动串联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在这一多维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均等的参与机会,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能说,会说,会问,敢问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随后,全区转型团队的老师们齐聚大会议室,两位任教老师首先谈了谈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新常态的常规培养。紧接着各校老师代表也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常规、教师的介入时机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最后,邓炜老师结合刚刚的两节课以及老师们研讨的一些问题,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邓老师提出这两节课都可以采取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去学习,教师要敢于放手,把解释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敢想、会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拥有持续的学习力。邓老师还指出,加强新常规的培养,应该功在平时,这需要老师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努力;教师要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得自己的课堂更开放,在开放之后,教师也要在知识关键处、核心处以及学生困惑处适时介入,帮助学生学习。
虽然本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是老师们的转型之路还很长,让我们一同前行,收获最美好的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