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解小教育集团六校联合音乐教研组开展了主题为“一年级歌唱教学技能目标的序列化设计”研讨活动。活动分两大板块有序进行,研讨课的课堂分享、课后的设计理念交流,各校老师的评课互动,让我们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五月收获颇丰。
课堂分享——走进彝族
刘姝延老师执教的《花儿朵朵》让孩子们从舞蹈、音乐、乐器等多个音乐活动全方位感受来自彝族的音乐魅力。在刘老师智慧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关注度、参与度都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嘿嘿”人声的加入,不仅让孩子们将歌曲的情绪表达了出来,还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彝族人民对于歌舞的热情,更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对于二声部有了很好的体验,为将来的合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讨分享——一年级的歌唱技能
课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积极投入到了教学研讨当中。大家认为刘老师整节课思路清晰,层层递进,贴合的舞蹈律动,精准良好的示范,到位的课堂评价为整堂课注入了活力,更对浦小孩子们展现的良好素养赞赏有加。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小建议:1、孩子们兴趣浓烈、参与度高,急于表现自己时,还是要关注聆听音乐的习惯,完整聆听后再积极发表自己意见。
2、在聆听《快乐的啰嗦》孩子们发现音高发生了变化,可以适时的告诉孩子们这是演奏乐器的不同所带来的变化。
与此同时,大家围绕“一年级歌唱技能目标的序列化设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居爱君老师、茅老师认为,一年级的孩子还是要能够乐于、自信地去演唱,不能在小学起始阶段就让孩子们不敢开口唱歌。张铖老师、胡云芝老师认为,对于孩子,我们要允许差异的存在,毕竟我们不是在“量产”歌唱机器,当然这个差异是在可控制范围之内的,不是说允许存在,就可以让孩子们用“喊叫”的方式去高歌。刘姝延老师、吴小英老师认为,在齐唱的过程中,要让一年级的孩子们能整齐的开始,整齐的结束,这需要他们对于歌曲的前奏、间奏都有反应。颜军芬老师、顾智芸老师认为尽管一年级对于音准会有偏差,但我们也要允许这种偏差的存在,不能一味地让孩子们跟着原唱唱,可以适时地跟着伴奏去演唱,因为很多孩子会在集体的演唱中慢慢形成音准的概念,并唱准歌曲,这对于孩子在中高年级的合唱练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如何让孩子们在“和谐整齐”的歌声中不失现年龄段应有的童真与可爱,求同亦要求异,相信通过本次活动,老师们会带着这个问题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寻找答案。
撰稿:张铖摄影:顾智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