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数学>>计划总结>>活动报道:个性化教学 把数学课堂归还给孩子 
活动报道:个性化教学 把数学课堂归还给孩子 
发布时间:2015-05-29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邓炜(天宁教育文体局)












——记江苏省第二届小学数学特色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之二

     522日,江苏省小学数学特色教学交流研讨活动进入第二天的议程,分博爱集团龙锦校区和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两个会场进行。两个会场共给我们展示了4节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让我们对特色教学的思考自然地聚焦到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个性化教学:追求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理想

百草园小学会场上:

       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的周永彬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奇妙的拼图》。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运用平移、旋转、翻转等图形变换方式,让学生体会相似拼图现象的特点,引发数学思考,积累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整地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提升了思维品质,丰富了情感体验,感悟了单位和整体的思想。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的吴其林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找规律》,全课用《小刺猬串项链》这个绘本故事贯穿,富有童趣,孩子们很感兴趣,通过小刺猬自己串——大伙儿一起串——帮大象串——补项链——闯过迷宫一系列操作活动,积累了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方法,并在寓教于乐中渗透了与人交往的情感方式。

龙锦校区会场上: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的凌建清老师的《认识梯形》一课,从生活引入,建立梯形的表象,到折一折平面图形得到梯形认识梯形的概念、各部分的名称,再到认识梯形的高画高,无一不把学生的动手操作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的匡艳老师的《2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给学生准备了2张任务单,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任务单学习汇报、补充,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25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偶数,然后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星级人物当堂训练,最后根据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完成当堂检测。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需求第一的理念。

       当然这四位老师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特色整体中的一部分,他们各具特色,却都在追求适合孩子的教育理想。由此,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课堂,将江苏小学数学教学特色与个人的教学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学生是教学最大的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理性化思考:致力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数学素养

         除了精彩的个性化教学,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的钱阳辉老师和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李新老师还带来了他们的理性化思考。钱阳辉老师在《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讲座中谈到数学思维是一个结构,是一个过程,是有不同类型的,我们要把知识、问题与思维一体化,渗透性与集中式教学结合,老师点拨与自主体验、同伴相互激励相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数学文化历史与数学结构体系相衔接。苏州鲈乡实验小学的李新老师在《小学数学发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也提出发现素养是小学数学发现教学的重要目标;要调动内在动机,深度学习自我反思。两位从各自汇报了学校的研究经验,数学教育都应致力于提升每个孩子的数学素养。

校本化课程:积极助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南京市教研室朱宇辉老师给我们展示了课程体系: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和经验课程,前两项课程是传统性课程,后三项是创设型课程。随后就南京市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建设分三块专人给我们进行了汇报和交流。第一块是数学绘本教学对国家课程的积极影响:分别从利用绘本、改编绘本、创设绘本三方面阐述绘本教学让孩子爱上数学;第二块是田园数学——放飞农村娃的梦:从“一亩田有多大”引发的思考,延伸了田园数学,课堂变大了,让学生慢慢了解了农村,爱上了农村;第三块是由“一道题”说开去:启示我们在基本经验和数学学习中分析、融合、回归,把国家课程的积累经验到身边的数学呈现经验,逐步形成、发展和生长,把数学还给儿童。

       第二届小学数学特色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在参会老师的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活动老师们既从各种个性化特色课堂中收获灵感,又从专家的理性专题讲座中收获经验。在今后的数学教学行程上,我们又多了很多智囊妙计,以此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数学课堂,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江苏的数学教育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