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是天宁语文人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围绕课堂转型已经开展了四次研讨活动,语文课堂怎么转,转向哪里,目标越来越清晰,实施策略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为了拓宽课堂转型的实施路径,深化课程改革,2015年6月10日,天宁语文人齐聚常州市解放路小学,以“基于教材的主体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主题进行本学期课堂转型的第五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课堂展示、学校汇报、集中点评。
诵读情趣小古文,玩中乐学素养升
课堂展示环节中,董凝艺老师执教小古文《荷》,她关注孩子们日常的小古文积累,带领二(10)班的孩子们集体诵读过往学习的小古文篇目:《放风筝》、《芦花》、《猫捕鱼》、《日月星》等,孩子们分小组合作集体诵读,他们的精彩表现赢得场下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董老师创新教学形式,从孩子们日常的生活入手,看荷花的图片,欣赏荷花的美景,自然地引导出描写荷花的小古文。孩子们饶有兴味地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古文字的韵味和节奏,在诵读中体悟荷的直立与高雅。董老师积极整合苏教版中描写荷的诗句,整合教材中相似的语用表达,孩子们在音乐中,演唱古文,表演古文,学写古文,不亦乐乎。
麻辣教师大气魄,诵读演绎蜀相魂
秦宇杰老师从一年级起,就非常关注孩子们对中华传统经典古文的诵读与学习,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四(3)班的孩子们,在两位小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以《忆“千古良相”,诵经典美文》为主题的经典诵读。他们围绕着千古良相诸葛亮,读《三国演义》、学《出师表》、《诫子书》,读描写诸葛亮的古诗词,可谓广泛积累。
正因为日常的点滴积累,所以在展示活动中,四(3)班的孩子们个个阳光自信,气质高雅,他们声情并茂地诵读,他们入情入性地表演《三顾茅庐》、《武乡侯骂死王朗》,他们纯文言的对白,将与会老师带入到那个波澜壮阔、群雄纷争的时代,古文的魅力,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震撼着每一位老师的心灵!
主题整合集营养,课堂转型在路上
解放路小学语文学科主任蒋晓燕代表学校做了《提升课题品质,辐射教研成果》的主题发言。《情趣小古文教学的策略研究》在教研组长秦宇杰老师、课题组长董凝艺老师的带领下,扎实开展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蒋主任从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有益探索:一是整体架构,有序融入。二是提供平台,有效助推。创新教研模式,尝试采用小团队组合、主题式研究、菜单式开展、积分制管理,促进教师主动发展。三是融通整合,有意建构。她的发言让与会老师获益良多。
在集中点评环节,来自博爱路小学和延陵小学的老师先后发言,他们认为,两节课充分展示了解小的智慧课堂,孩子们的智慧成长,孩子们的博古通今、博大精深源自老师的“博雅”教学,解小教师的“大爱”,提升的不仅是孩子的语文能力,还有精神品格。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王勤老师指出,解小语文团队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团队文化,开展的情趣小古文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了一种雅趣,同时展现出解小人在课堂转型上立足儿童立场,立足学得投入、学得快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注重人的培养,注重人的气质的涵养,意义重大。
金东旭副主任从“长程规划、前后勾连”、“见缝插针、整合融通”、“课程视野、教学转化”、“守住底线,提升素养”四方面高度评价了我校情趣小古文的实践研究。他强调在进行基于教材的主题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实现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内部整合,让课本、拓展教材、学习共同体研讨中生成的学习结论等都成为课程的内容,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整个课程实践的中心。要思考如何让课程在教学中成为鲜活且不断自我扩展的存在,如何把课程融入到教学活动肌体的每一个细胞中去。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问题设计的开放度”“资源捕捉的敏感度”“资源处理的整合力”、“过程互动的调控力”“课程重构的创新力”等五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本学期课堂转型的研讨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课堂转型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探索依然在路上,我们期待全体天宁语文人一起行动,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贡献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