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音乐>>公告通知>>课堂转型的路上,我们且行且思 ——记博小10月联校教研活动 
课堂转型的路上,我们且行且思 ——记博小10月联校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5-10-26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金燕南(天宁教育文体局)






       十月,是秋色宜人的季节;十月,是硕果累累的季节,在这美好的丰收季,博小联校教研组迎来了他们开学以来的第二次教研活动!本次联校教研围绕“课堂转型的共性与学科特性”展开了研讨活动。 
    
      众所周知,音乐学科作为“副课”在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尴尬的局面,因为音乐不用参加升学考试,所以成了大家眼里的“副课”,上音乐课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师生积极性普遍不高。所以,怎样实现音乐教育由任务式向兴趣型转变,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了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纵观以前的音乐教学,不少课堂都是靠一个录音机和一把干嗓子进行歌唱教学以及欣赏教学,教学内容十分单一,怎样从最早的老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加以点拨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音乐学科,它又不同于语文、数学,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突出我们音乐学科的特性,今天的两堂课,两位老师都作了一定的尝试!

      钮小媛老师选择了一首沭阳民谣《抓妈荷》进行歌唱教学。课一开始,钮老师就用玩沙包的游戏作为导入,让学生在游戏的场景中体会民间音乐。在新歌教学中,钮老师还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逐步感受《抓妈荷》这首民谣的特点,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获得了审美愉悦体验,并且在做中学、在乐中学,激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态度,从心理上为学习《抓妈荷》这首歌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和愿望。孩子天性爱玩,这节课恰恰把孩子最喜爱的玩作为歌唱的辅助线。带着玩的情感学唱歌曲。用热情、诙谐、有趣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在方言的学习中领会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在纷杂的游戏设计中找到侧重点,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

      陈健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歌唱教学《牧童之歌》条理清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跟音乐相匹配的,不管是用打响舌来模仿草原上的马蹄声,还是在歌曲中加入扬鞭的姿势,都是恰到好处。最后,陈老师在歌曲中还选择性的加入了二声部,让孩子们初步体验了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整堂课让孩子们充分的参与活动,也让他们更好的体会了《牧童之歌》这首新疆歌曲的特点!

    通过这两堂研讨课,老师们深知在课堂转型的路上我们还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但是付出总有回报。这一路,我们愿和孩子们共同进步!


图:姜雷 / 文:王苏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