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数学>>计划总结>>活动报道:展示•聚焦•引领•感悟  
活动报道:展示•聚焦•引领•感悟  
发布时间:2015-11-27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邓炜(天宁教育文体局)












——记天宁区“小学数学课程视野下的常态课转型活动”
 

在这个初冬的季节,窗外寒风瑟瑟,而龙锦小学的演播厅内却洋溢着阵阵暖意。1126日,天宁区“小学数学课程视野下的常态课转型活动”在博爱教育集团龙锦校区的演播厅里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张林主任、邓炜老师以及全区近300位数学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

课堂教学重建  感受互动与生成

丽二的刘晓静老师、局小的黎媛君老师和博爱的何雪雪老师分别执教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树叶中的比》和《数独》,不同的课型内容呈现出共同的追求:每一个学习活动,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每一个孩子都经历,每一个孩子都提升。三节数学课,让我们感受到课堂中育人价值的开发以及过程中如何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以互动生成为特征的课堂教学重建。

刘晓静老师的这节课扎实有效,引领孩子们把新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刘老师基于孩子的立场进行教学,善于捕捉学生的各种不同资源进行对比,为算理算法的教学服务。课堂上,孩子们思维活跃,敢提问、敢表达,敢质疑,在不断地争辩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第二节黎媛君老师的课清新自然,她组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测量树叶的长与宽,计算长与宽的比值,比较不同树叶长与宽的比值与树叶的形状的关系这三步层层推进,并通过视频欣赏让孩子了解到丰富的课外知识,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发现生活中比例的美。第三节何雪雪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独》,更是引发了全体老师和学生的兴趣。虽说她才工作了两年,但课上得是激情澎湃、高潮迭起。她以最强大脑孙彻然“盲填数独”视频引入,和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一年级学的四宫格的方法策略和游戏规则,运用旧知的研究方法结构推进教学,引导学生挑战更为复杂的四宫格和六宫格,把知识放在整体相关联的结构体系中,通过激烈的“六宫争霸赛”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整堂课,在知识的压缩与展开中,孩子的思维获得了弹性,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学经验分享   展现行走路径

各校发言人分别从学生培养学校数学课程的整体架构学校数学融合课程三个视角,纷纷谈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丽二的刘晓静老师,虽说是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但用邓炜老师对她的评价:“她是用心在做教师,拥有一个大教学观,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从她的课堂中可以感受到她是在和孩子共成长。”她的学生会说,敢于提问,这和她平时的引导及课堂评价是分不开的。刘老师介绍了怎样让学生“会问”:一是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二是要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三是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想问”;四是设计预习作业,使学生“习惯问”;五是适时科学评价,使学生“乐问”。刘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也很吸引人,每月评出提问星、作业星等,让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节节升高。第二位经验分享的老师是博爱教育集团的郑云老师,郑老师从学校的数学课程框架构建说起,抛出三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一是我们为什么要做拓展课程?首先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其次是基于学生的需要;二是怎么来做拓展课程?首先要进行内容的选择,其次是拓展课程的开展形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三是这样的课程如何来评价?她说道:“在评价时我们不以学生是否做对题目、在比赛中积分有多少作为评价标准。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倾听、交流与互动,更为凸显了拓展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就如何雪雪老师执教的《数独》一课,便是来自于拓展课程,每个年级都有涉及:低年级先通过具体的实物了解数独并掌握数独游戏规则;中年级学习数字版的四宫格和六宫格;高年级则进一步学习九宫格。最后一位经验交流的是局小教育集团的周志华副校长,周校长以互动生成为特征的课堂教学重建为例,细说了转型中的“三转”:一转,解读学习内容的角度,回到知识的原点解读学习内容;二转,拓展开放互动的宽度,为每个孩子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三转,挖掘学科育人的广度。

专家深度解读   明晰转型内涵

教师发展中心的张林主任在活动总结时首先指出:所谓“课堂转型”,就是在原来“教数学”的基础上慢慢的与培养儿童成长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也就是在“教数学”与“育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教师在转型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次转变思维方式,寻找整体的结构化思维,学会从备一节节课到备一类类课,最重要的是转变行走方式。张主任还对今后的常态课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目标清晰,块状结构地放;二是聚焦核心,过程互动地收。四个维度:一是活动目标的分解与递进,清晰有层次;二是活动内容的选择与整合,灵活用教材;三是活动过程的展开与实效,互动有推进;四是常规训练的扎实与多样,丰富重能力。

张主任的话让在场所有数学老师都收获颇丰,常态课转型,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应是一种态度,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日常的每一节课都来开展最最真实的研究。让我们在数学常态课转型中且行且思,在实践中提升,在反思中感悟,在行动中改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