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用来反映人们生活、思想情感与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我国的民间美术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传统。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思想质朴率真,造型不拘一格,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多才多艺和创造性。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今天的孩子,每天早早上幼儿园,在一天紧张的活动安排之后,忙于参加各种兴趣班:钢琴、英语、舞蹈、绘画、主持人……孩子们被迫追赶时代的脚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就算有一点点时间,充斥在他们生活中的玩具便是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遥控汽车……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很少能看见专门的民间工艺活动,幼儿教材中也很难寻觅民间工艺的踪影。孩子们玩着高档的电动玩具,很少能接触到原生态的草编、泥塑;看着进口动画片却很少听说过皮影戏。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民间艺术只属于过去的时代,只属于过去孩子的生活?曾经给过去孩子带来无限欢乐的泥巴玩具、捏面人、折纸、剪纸、皮影木偶,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把它们带入孩子的生活?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学期我园在夏吉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民间美术活动研究》的课题研究。
课题组的老师们从学期初便开始钻研民间美术,并从儿童视角出发,建构了“童眼看民俗”、“童心悟民风”、“童手展民艺”的整体环境,为后期的研究提供支持。在本次活动中,9位老师分别围绕木艺、沙画、揉染、泥塑、编织这五大区域,结合我国传统民间文化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泥塑《年年有鱼》、沙画《彩虹瓶》、木区《神奇的马勺脸谱》等等。课后,老师针对自己在活动中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是什么?在整个活动中孩子的学习方式又是怎样的,学习效果如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其他成员也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重点分析了活动实施研究核心部分和策略。夏老师对教师们的每个活动进行了点评和反馈,并部署了下一阶段活动的要求和内容。
此次培训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新教师们提升自我的一顿大餐。活动结束时,教师们纷纷表示一切所谓的培训、资料都是外在,课题的研究必须脚踏实地,从实际教学入手,在科研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自我摸索的,不断地提高个人教科研意识,才能在研究中促进个人专业发展。同时也希望从生活中发掘更多的民间艺术走近幼儿的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