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女字旁,姐姐妹妹忙梳妆;一张嘴,口字旁,吹起小号嘟嘟响……”还未踏入二(3)班的教室,就被这朗朗上口的《偏旁部首歌》所吸引。早听说二(3)班朱玉茹老师的课堂是字字珠玑,文化飘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观摩一节汉字文化研究课吧!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汉字的起源和造字方法都是学习汉字最先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最不好讲的地方,朱老师运用故事、图表等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说是最科学有效的。尤其是讲汉字起源的这部分,开门见山引用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的名言“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国的文字就是——汉字”,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据学习单上提供的线索,自编故事上台表演,经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工作,明确告诉同学们,汉字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汉字的产生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古代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投我木桃,报之琼瑶
课堂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探究汉字的造字方法。整个环节以游戏贯穿,学生通过看图猜字、你说我猜的游戏不但认识了很多字,还总结出用“画成其物”的是象形字,“符号表意”的是指事字,“合体造字”的是会意字,无需老师多言,一切水到渠成。为什么全班同学都如此兴致勃勃,聪明伶俐呢?环视教室,墙上贴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汉字卡片,桌上也展示着很多小朋友亲自用橡皮泥捏的汉字画……原来朱老师早就把汉字文化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长期的文化浸润,开出的花朵才如此芬芳!
源头活水,转益多师
除了流畅的教学设计、深入浅出的讲解、风趣活泼的语言,整节课还融入很多生活元素,如以《芈月传》之“芈”,激发学生兴趣,以南京博物馆的车马像来勾连字形,以竹文化馆的石刻来启发想象,以春联“福”字来感受汉字灵性……不光是听课的学生,连听课的每一位老师也乐在其中。会后,教研组开展了沙龙活动。教研室的于纯老师认为,朱老师能够将汉字文化活动课上得如此丰富、有趣实在难得,也希望大家能够以朱老师为榜样,多学习,多钻研,将课题与学生的课前、课内、课后学习生活相联系,将汉字文化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肯定的同时,于老师也为课题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希望课题组以学校为大舞台,通过研究改变学校的生活状态,减少传授,增强体验,将师生交流推向多轮、多项、互动的状态,多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