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科研>>成果展示>>齐心协力迎精品 稳扎稳打促提升——记朝阳桥小学“新基础教育”精品课汇报活动 
齐心协力迎精品 稳扎稳打促提升——记朝阳桥小学“新基础教育”精品课汇报活动 
发布时间:2016-05-23   点击:   来源:朝阳桥小学   发布者:徐建芳(朝阳桥小学 )










 

朝阳桥小学借力新基础教育,不断地探索、实践、思辨!去年5月和12月学校高质量通过了“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对学校的中期评估和全面普查。为了巩固中评和普查成果、促进学校稳妥优质的变革转型,学校提出上好“精品课”创建“基地校”的明确目标。

520日,我校成功举行了“新基础教育”精品课开放活动,语文、数学、英语、班队、美术五节精品课全面开放。学校迎来了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研究领导小组专家、天宁文教局领导以及研究共同体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

语文——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顾妍萍老师面对全体老师执教了四下《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关注了文本本身的特征,把握了年段的关键能力,关注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言语智能,情理兼得,既为学生的简要概括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又发展了学生甄别词语,把握词语情感的能力。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们表现出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和听课的老师。

李伟平校长在评课中肯定了顾老师对教材的准确解读以及词语教学的灵动与丰实。同时指出老师教学过程展开中资源捕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提出背景资料的推广要有针对性,教学情境要有稳定性和连贯性。金东旭主任肯定顾老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改变,指出教学应从价值追问开始,提出教学开放后应对学生资源应该通过果敢介入和适时点拨将基础性资源转化为方案性资源,该讲则讲,讲得理直气壮;该让则让,让得一干二净。

数学——聚焦认识分数,提升学生能力

本次数学组的精品课由刘芬羽老师执教三年级的《认识分数》,这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概念教学。课堂上,刘老师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辨析比较材料----提炼抽取本质­­­­­­----归纳概括命名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又帮助学生提升了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在评课环节中,刘芬羽老师就目标达成及学生课堂反馈情况谈了自己的教后反思。随后的互动交流中,老师们对这节课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节课结构清晰,目标准确,过程中落实了重心下移和互动生成。周志华校长更是从新基础的核心元素“儿童立场和新基础育人价值的开发”对这节课作了精彩的点评,让在座的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

英语——精品课日常化,日常课精品化

whats the matter是四年级的一节语篇教学课。肖老师充分解读教材,紧扣文本主题,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开放性活动,不断地重心下移。学生在小组合作、思考讨论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语用资源,建构了新的文本结构,不断丰富了这一话题的表达方式。

兄弟学校的老师也肯定了本节课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课堂任务设计较为开放,教师回收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强,板书设计层次分明,在发展学生综合语用能力上作了较好的尝试。二实小的朱明亚老师指出:这是一节真实自然,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师的精心设计能基于学生立场,充分体现了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做到了精品课日常化,日常课精品化。

班队——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秦一玲老师带着太阳花中队的同学们一起走进了精彩纷呈的饮料世界。课前,每个成员都有任务,且分工明确,团结互助。课上,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饮料的种类、多喝饮料对人体的危害,一步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饮料。整个活动的组织、评价、反馈、交流、讨论、总结,主动权都在学生手里,教师虽是活动中的一员,但角色定位也仅仅是参与者。

区文教局陶建平局长和教师发展中心袁文娟主任给予了肯定:肯定了秦一玲老师基本素养非常好,肯定了朝小学生的能力强、在活动中展现出了自信,肯定了老师平时的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扎实。还建议我们在实践中要不断进行分析,兄弟学校的资源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综合——且行且思促成长

袁俊景老师是工作才两年的新教师。她执教的美术课《你会设计邮票吗》立足于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并追求学科之、设计之课堂上通过海龟博士闯关游戏的情境,让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将邮票的知识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对邮票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实践制作。袁老师还将学生的邮票作品汇编成集邮册,体现对孩子们作品的认可,又增加了孩子们对邮票的喜爱。

局小耿校长以及兼职研究员庸老师均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根据学生学习的经验,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让课堂生动有效;基于学科本位的基础,以学生为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渗透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等等。

    “精品课”是一次学校精神的凝聚,“精品课”是一次教育智慧的碰撞,“精品课”是一次学生生命拔节的力量汇集。我们相信,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只要我们立足实践,协作奋进,定能融“精品”于“常品”,融“特色”于“日常”,使每个教师都能获得最真实的成长,我校的“新基础”之路也将走得更扎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