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分享·实践
——记天宁区“研究性学习”指导经验交流活动
2016年12月29日下午,天宁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蒋春燕老师精心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培训活动在区教师发展中心如期举行。这次培训既有市教科院王俊博士先进课程理念的指导,又有来自天宁区10所学校的老师们宝贵经验的分享,使全区参与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完善了对课程的认识,收获了实施课程的方式方法,开阔了新的视野。
首先由王俊博士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专题讲座。王俊博士抓住“课程”以及“常态化实施”两个关键词,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解读,又对常态化实施进行了接地气的具体指导。王博士认为活动不等于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也必须有其特有的课程目标,老师们也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而就课程常态化而言,涉及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课题的筛选与提炼、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王俊博士引领着大家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概念”走向“落地”。
接下来的交流活动,来自十所学校的老师陆续上台,结合着自身一学期以来“研究性学习”的思考畅谈得失,分享经验。从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汇报中,我们感受到老师们对课程的理解在深入:如博爱小学马月老师十分重视孩子自身的体验和实践,拒绝成人帮助的“伪成果”。老师们汇报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兼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多条线索:指纹里有让人惊奇的秘密,豆芽里有着种植的学问,自我保护有很多实用的技巧。老师对指导的关注在聚焦:李燕萍老师分享的研究课题《关于动画片对儿童影响的调查研究》令大家印象深刻。从选题,课程实施再到活动评价,老师对于活动的监控和及时指导,都给了大家许多启迪。尤其是小组的建立,李老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最后,由教研员蒋春燕老师就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与总结。蒋老师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中老师们交流与分享的意义,它既是一种自我的促进,更是一种可以拓展眼界,引发思考的研讨碰撞。而一次一次地碰撞,使老师们对于课程本质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对课程内容的拓宽有了新的思路,对于实施方法的创新也有了新的灵感。同时,蒋老师结合基本功比赛和平时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活动、强调多元化地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利用学科知识又要整合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摄影、撰稿:毛文伟 金建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