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常州小笼包研究报告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六(5)班研究性学习小组
问题的提出:
【常州印象】
我们的家乡——常州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她的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无不彰显着她的魅力。然而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常州的饮食文化更是她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小笼包、大麻糕、银丝面、三鲜馄饨、虾饼……这些久负盛名的常州特色美食都以自己的姿态书写着龙城常州的悠然神韵。
【关于我们】
我们爱常州,我们爱美食,我们是一帮正宗的“小吃货”。在常州众多传统美食中,我们尤其对常州小笼包情有独钟,想起它,舌尖似乎就涌动起那鲜美的汤汁,肥而不腻,即使不小心烫着了,那也是幸福的味道,那是常州特有的味道。
我们又是一帮爱探究的“小吃货”。在品尝着常州小笼包的美味时,我们不禁想要问:常州小笼包的历史是怎样的?哪个年龄段的人群爱吃小笼包?小笼包营养怎么样?常州各家老字号的小笼包味道怎样?常州小笼包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于是,我们确立了 “舌尖上的常州小笼包”这个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在吃中品味研究的乐趣,在吃中增长知识。
研究价值与意义:
作为六年级的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能激发我们观察生活、发现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帮助我们形成合作分享的团队意识,更强化了大家的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及动手能力,还能逐步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我们觉得开展本次课题研究,可以让我们在探究实践中全方位地展示常州小笼包的魅力所在,更进一步了解常州民风民俗,弘扬常州美食文化,让我们更爱自己可爱美丽的家乡。
研究内容: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常州小笼包的历史、特点、制作方法,并进行网上交流。
2、实地考察,品尝不同老字号店的小笼包,进行比较。
3、访问制作过程,自己亲手实践,并写下实践体会。
4、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各类人群对常州小笼包的满意情况。
研究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
1、 小组同学确定主题,制定研究计划。
2、 讨论活动方案,明确各自分工。
①叶梦佳 马田湉(负责实地考察)
②叶梦佳 陈沁涵 邱添 俞佳璐 (负责实地采访)
③马田湉 夏舒涵(负责调查问卷)
④俞佳璐 杨屹韬(负责查找资料)
二、实施阶段
1、查找资料。
通过网络资料的查找及实地考察,了解常州小笼包的历史、特点及制作方法并进行网上交流。
2、实地考察。
到不同老字号店考察,了解各个小笼包的口感,并撰写感受。
3、调查问卷。
在校内外开展调查问卷,了解相关不同人群对常州小笼包的满意情况,并作分析。
4、实地采访。
采访顾客,了解大家对小笼包的喜爱程度;采访师傅,了解小笼包的制作方法,并亲自实践制作实践研究。
5、成果展示。
布置文化间进行美食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常州小笼包。
三、总结阶段
1、形成研究报告。
2、成果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常州小笼包,体会到常州传统美食的魅力。
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查找资料中认识常州小笼包。
为了使更多的同学们了解常州小笼包,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解放研究院研究性学习平台”,在掌握了相关资料后,及时地把资料上传,与大家分享并进行交流。
二、实地考察中了解常州小笼包的异同。
我们来到迎桂馒头店和常州糕团店,品尝了这两家店的小笼包后,我们进行对比后发现:迎桂小笼包的单价相对比较实惠,口感较好,皮薄肉鲜,汤汁不腻,物廉价美;而常州糕团店的小笼包肉馅鲜美,皮较厚,顶端开口较大,内部汤汁易流失,但价格相对较高。
三、调查问卷中发现常州小笼包的魅力。
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份关于“舌尖上的常州小笼包满意度调查问卷”,并针对社会上及学校里的不同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从而全面了解人们对常州小笼包的喜爱程度。
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如下:
1是否爱吃小笼包 | 2爱吃哪里的小笼包 | 3爱吃哪种小笼包 |
A、喜欢(76%) | A、常州(68%) | A、普通(35%) |
B、不喜欢(3%) | B、无锡(26%) | B、加蟹(45%) |
C、一般(21%) | C、其他地方(6%) | C、顶黄(20%) |
4多长时间吃一次小笼包 | 5曾制作过小笼包吗 | 6知道吃小笼包的顺序吗 |
A、经常(20%) | A、经常做(2%) | A、轻轻提,慢慢移;先喝汤,后开窗。(30%) |
B、偶尔(75%) | B、偶尔(8%) | B、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60%) |
C、几乎不(5%) | C、不会做(90%) | C、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10%) |
7购买小笼包的目的是 | 8价格是否合理 | 9小笼包有什么特点 |
A、早点(56%) | A、是(70%) | A、好看(9%) |
B、正餐(23%) | B、偏高(25%) | B、口感好(92%) |
C、送人(5%) | C、偏低(5%) | C、有营养(10%) |
D、填饱肚子(17%) | D、价格便宜(5%) |
从表中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常州小笼包,大多数的人还是喜爱吃的。其中,10岁至30岁的人群喜欢吃常州加蟹小笼包的居多,有20%的人经常吃小笼包;30岁以上的人都吃普通小笼包的居多,也许是年纪偏大,爱吃清淡点的;人们对小笼包的吃法非常熟悉,“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这句话深入人心,有60%的人会说;从56%的人们购买小笼包的目的上可以看出,小笼包是大多数人早点的首选;绝大多数人认为常州小笼包的口感好,价格合理。但我们也发现,常州小笼包这么好吃,会制作的人却是少之又少,90%的人不知道其的制作方法。
这也不禁勾起了我们继续探究的兴趣,常州的小笼包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呢?
四、实地采访中体会常州小笼包的名不虚传。
访问师傅。我们访问顾客,还亲自实践了呢!
五、成果展示中弘扬饮食文化。
研究至此,我们的收获满满,为了使更多的同学与我们分享研究的乐趣,与我们一起了解常州美食。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梯间拐角处,布置了一个有关美食的长廊。我们把自己的研究活动照片、美食小报,以及动手做的美食模型展示出来,让学校的小伙伴们能在此驻足了解我们常州的美食文化。
研究总结及反思:
1、收获从“舌尖”到“心头”。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小组同学一起研究了常州传统美食“小笼包”,通过调查、访问、实践、对比、分析等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我们具备了从事研究活动的正确态度,这其中也提高了我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觉得此次活动的收获已经不仅使我们获得了“舌尖”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还更进一步认识我们可爱的家乡常州,感受到她传统的饮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我们得到了“心头”的温暖。
2、将研究进行到底。
此次有意义的研究活动,打开了我们认识常州传统美食的一扇窗,我们为自己是一名常州人感到骄傲。对于其他的富有常州特色的传统美食,我们有着继续探究的兴趣。常州大麻糕、银丝面、三鲜馄饨、虾饼……业已被我们这些“小吃货”锁定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