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将以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的转型;围绕学校在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细致而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化;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深化我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重点工作:
(一)转变教学理念,推进课堂教学转型
1.需要转变的教学理念
(1)实现核心素养的转化。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等方式,明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具体内容,了解提出核心素养的背景和时代诉求。其次,将核心素养进行学科具体化,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着重培养的八大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进行联系和转化,并细化和落实在各个学习主题、实践活动中。
(2)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型。由教师的教引领学生的学转向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由肤浅型教学转向深度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三个转变:第一,把“过度教导”变为“有限教导”。避免“以教代学”的错误,尽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其自主探索。第二,把“单一教导”变为“多元教导”。指导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关键能力为重,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跨学科学习、连接学习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使知识学习超越知识本身。第三,把“知识教学”变为“批判性教学”。核心素养尤其强调创意和个性化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全景立场”,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让学生通过对比、比较,形成自己的判断,发展思维能力。
2.聚焦研究的教研主题
(1)继续聚焦“选题指导”“方法指导”展开系列研训活动,突破教学中教师介入指导适时、适当、适度等难点问题。
(2)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每学期开展至少一次长线活动。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基本上高年段学生的研究以中、长线为主,中年段学生的研究以中、短线为主,低年段学生的研究以短线为主,重在唤起学生研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教师根据学生在研究中的问题、困惑,进行一些短线的、有趣味的活动设计,使活动既有针对性,又跟长线活动形成互补。
(二)多种教研方式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坚持学习,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
(1)学习与培训活动:①自主阅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②导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③培训:“学校课程内容架构”专题系列培训活动。旨在使区域内所有学校都架构出校本实施的课程内容,架构的内容体现系统化、结构化、校本化特色。在吃透新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根据纲要中152个主题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中的主题,进行增删裁剪、筛选整合,形成校本化实施课程。
(2)教师需强化的四种课程意识:①课程观:转变“学科本位”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②主体意识: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③生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发展。④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利用江苏省编教材,充分利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的主题,开发和整合多种课程资源。
2.锤炼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基本功
(1)校本教研课。每学期开展至少1——2次综合实践活动全校研讨课,旨在在学校中凝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智慧,进行组际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利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纵向、深入的研究,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规律。每两周综合学科指导老师的小组研讨活动,主要开展学科内部的教学交流活动,利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横向、互相启发式的探讨。
(2)区级教研课。实行自主申报教研活动的制度,旨在对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等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开放活动,形成互相研讨和交流的氛围,逐渐明晰在不同课型下的教学范式。
(3)以区基本功比赛、互+课堂研讨活动为契机,培养青年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反思重构能力。根据市区两级比赛活动的精神,合理规划区域培训和种子选手专项培训,以赛带训,注重教师梯队的建设,扩大培训受益面。
3.促进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的深度融合。
将中小学阶段具体达成的课程目标进行分解,精选推荐主题,设计出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兼顾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劳动教育一定要加强学生劳动实践,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技能。
(三)坚持全面推进,减少校际差异
1.对学校的普适性调研,促进校本化管理的有效落实
(1)学校制定《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2)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3)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进入学期课程表,并按课程表的计划予以实施。重点要安排好一、二年级的课程落实。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可以与班团队活动整合开展;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
(5)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
(6)指导教师对每个学期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结果。
2.提炼校本研究特色,进行区域辐射
对学科教研基础较好的学校,努力从学科指导向课程领导转型,以合作者、帮助者的角色参与课程规划、提炼特色,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路径。同时,加强与兄弟学校以及市级层面的对话,借力承办大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以主动的姿态展示学校特色,进行区域经验分享。
3.提炼经验,实行区域分享制,发挥质量调研的导向功能
(1)做好承继与创新,引导各学校根据校情,制定出既相对固定的课程实施内容框架,也有相对灵活、适应时代、符合学情的小主题研究,期末进行沙龙交流。
(2)在区域范围内举行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就区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帮助一些发展薄弱学校获得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3)成立学科中心组和潜力教师团队。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基地的建设,尤其注重基地建设过程中新手教师队伍的培养,以促进教研基地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积极发挥中小学基地学校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4)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比。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行动研究,将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三个阶段中的活动流程进一步规范,尤其注意活动资料的整理、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成果的梳理与呈现这三方面的内容。同时,通过培训、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指导水平。
(四)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亮点特色
鼓励中小学教师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以科研方式推进日常工作,不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反思不足。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
1.新学期初教研活动。
三月份
1. 博爱联盟校区域开放活动。
2. 区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活动。
四月份
1. 常州市同题异构教研活动。
2. 常州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活动。
五月份
区基本功比赛系列培训活动。
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功比赛。
互+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六月份
1. 局小联盟校区域开放活动。
3.完成本学期学科和个人工作总结并制定下学期工作计划。
2019-2-16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