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市北实验初中 李爱红
课题 | 《卖炭翁》 | 课型 | 新授课 | 授课时数 | 一课时 | ||||
多元教学目标 | 1、 能准确、流畅地读通全诗,进而读出感情。 2、 能结合页下注释理解全诗,在教师的点拨下,正确理解关键字词。 3、 把握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分析其作用,理解本诗的写作意图。 4、 能结合补充材料,深入了解作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
教学重点 | 目标1、2、3 | 教学难点 | 目标2、3 | ||||||
教学过程 | |||||||||
教(含情境设计)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 播放有关卖炭翁故事的动画片,重点关注其中对“宫市”的介绍。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的诗人白居易得知此事后,据此写下了一首诗,题目即《卖炭翁》。 二、熟读诗歌,解决字词的理解。
三、深入分析,理解诗歌的写作意图。 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发现诗中用了比较鲜明的对比的手法,同学们能找一找文中对比的地方吗?这些对比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四、了解作者,深入理解其作品 1、播放视频 2、拓展阅读《观刈麦》,简单梳理字词之后,学生比较《卖炭翁》与《观刈麦》在写法和内容上有哪些异同。
五、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六、作业: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发挥你的想象,加入适当的细节描写,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
观看视频, 了解“宫市”的意思及其可恶。
1、一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2、就预习中不能理解的字词句提问,同学相互解答,不能解决的老师点拨。 3、老师提问诗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1、学生回答交流诗中的对比手法。 教师适时板书。 2、分析对比的作用:体现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官吏的嚣张跋扈。 3、总结归纳诗歌的写作目的。
1、观看对白居易介绍的视频。 2、补充阅读《观刈麦》,朗读并梳理字词。 3、比较两首诗在写法和内容上的异同。
1、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根据老师的提示,尝试背诵诗歌。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
激发学习兴趣, 了解“宫市”
梳理整首诗歌的意思。
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
拓展阅读,更加深入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当堂背诵,并通过感情的投入,进一步理解诗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