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窗》教学设计(执教:金菊)
《窗》教学设计(执教:金菊)
发布时间:2019-03-05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吴伟星

执教:常州市外国语学校  金菊

(常州市吴伟星名教师工作室研讨课)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情节的梳理、描写的分析、典型环境的理解,客观、全面评析人物形象。

2.站在人性的高度感悟抑恶扬善的作品主题。

 

一.导入

   上课前,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顾城的一首经典小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户,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有人看到黑暗,却心存光明,有人却相反。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也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有关窗的故事。

二.探窗:窗内的世界

1.同学们课前都读过课文,文中主要写了几个人物?(2个)有名字吗?(没有)

    我们注意到了,是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人,为了方便叙述,怎么区分这两个人物?(靠窗病人、不靠窗病人)

直观起见,就叫他们“靠窗病人”“不靠窗病人”吧。

哪位同学愿意看着图给大家复述这个故事呢?注意理清小说的人物、环境和情节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一位同学评价,补充。这个环境的特点是,仅容下两张床的狭小房间、病情只容许日夜躺在床上静养,共有的一扇窗)

2.看来通过预习,大家对小说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近距离观察文中这两位病人。请大家默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做好边注,结合描写方法或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两位病人,分别是怎样的人?

板书:靠窗病人 不靠窗病人

3.先说说这位靠窗的病人。

善的一面:乐观善良(自身病情极重)、热爱生活、道德高尚、奉献

引导思考:这样大段地讲述美景,他自己身体状况怎样?每天这两个小时对他是不是件容易事?可是他坚持着去做,描述地生动、丰富。

板书:热爱生活、善良、乐观、道德高尚、坚强。(语言)

让我们扮一回靠窗病人,一起来读第4段吧,带着病痛中与病友分享快乐的心情,也带着对窗外生活无尽的热爱、想往。我们的语速应该是快慢?(缓慢)的,语气应该是急促的?热烈的?抒情的?(抒情的、陶醉的)。(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谢谢你们)

小结,板书画框。

4.不靠窗病人

善的一面: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津津有味地听)

          明善恶、知廉耻(产生欲望时纠结挣扎,这正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恶的一面:自私虚伪、狭隘、冷酷残忍

板书:善 热爱生活、明善恶

      恶 自私、狭隘、冷酷

研读课文后,你觉得文中哪一部份最震撼人心?(8-11段)

你能声情并茂地给大家朗读这几段吗?读小说要读出细节,边读,同学们边思考,这几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深受震动?但靠窗病人的恶,并非偶然。

从声音中我们很清楚地听到了你的理解和感受,谢谢你。

高尔基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不靠窗病人身上,故事的开始,他和靠窗病人一般善良美好。但当嫉妒的念头第一次冒出来,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大家齐读(     ),(为什么他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嫉妒心发作、心态失衡)这时他感到(    ),他竭力控制,但控制不住,念头变成了(      ),(为什么控制不住?嫉妒心进一步加强,恶念逐渐控制住他,心灵进一步扭曲)这时的他(      ),直至最后面对善待自己的病友生命的即将消逝,自己举手之劳就可以挽救时,他竟在想(       )。(他为什么到这时毫无悔意?心灵被恶念征服、为一己私利灵魂扭曲,巴不得病友早点死去,我们再齐读这句,重读“凭什么”)。

请大家注意红字部分的问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展现了不靠窗病人从自私、狭隘,到最终恶念战胜善念,见死不救、铸成大错的心理变化过程。

板书,画框。(心理描写)

我们再来读一遍这段话吧,读出他表面的不动声色、内心的恶念澎湃。

三.破窗:窗外的世界

    靠窗病人死了,不靠窗病人不择手段、如愿以偿得到了靠窗的位置。文章写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感觉意犹未尽?小说的确还少了个结尾,哪位同学愿意给文章补个结尾?

看看作者是不是也这么想的(幻灯片出示),这才是窗外真实的世界!比比哪个结尾更好?(有没有觉得意料之外?原版的主语用的是it)

一堵墙,靠窗病人无中生有地编织美好,解除病友无法看到窗外景的痛苦,增强两个人生活下去的勇气,可见其心灵之善;不靠窗病人非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为一己私利恩将仇报,更可见其恶,两种形象、一明一暗,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过,这两个没有名字的病人,不靠窗病人由善到恶的变化过程。细想想,让我产生了一些新的疑惑,刘再复先生说:世界上纯粹美和纯粹丑的人都是不存在的。似乎这两个人物的背后,还有一只手、一双眼,一个更真实、客观的世界躲在文字深处,等待我们去发掘。

这两天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处在那样的环境中,如果我是文中的不靠窗病人,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1、环境,仅容下两张床的狭小病房,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无法做任何其他事消遣的病情,亲人医护人员的不管不问,共有的一扇窗,窗外虚构的美景,等等。

2、不靠窗病人日渐膨胀的私欲。

同学们脑洞打开,我看到思维的火花,非常灿烂。真想知道通过大家的阐述,我的疑团能不能解开。

 

人性真的是脆弱,压抑的环境中,人的本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更加容易凸显,面对恶念头、欲望的诱惑,有人能坚守底线,有人却任其发展而直至沉沦。世上并没有纯粹善或者纯粹恶的人,更没有天生的恶人,人性中的恶往往起源于一个微小的念头。当个人私欲一味膨胀而不加控制、最终被心底的恶念征服,就成为恶人。

因此,结尾是墙,回到本文的题目,作者又为什么以窗为题呢?

窗,指病房之窗,更指心灵之窗。每个人心底住着一位靠窗病人、一位不靠窗病人。我们有可能会成为他、或者成为他。心底向善,便如靠窗病人一般,看到窗外明媚;心中阴暗,眼前就是是一片空白。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时时审视自己,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控制住自身的贪念,而不是任其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扬善抑恶!

   (板书,画框)

哲学家康德说:“这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长久打动我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内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四.打开心窗,春雨花香

一幕悲剧,让我们受到警醒,再回到本堂课开始时候的那首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户,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一堵墙给了我灰色的眼睛,打开心窗……

请同学们结合本堂课的学习,再写几句,送给两位病人,更送给善良美好的我们与我们身边的人!

让我们再齐读一遍这首诗,牢记于心。

一堵墙给了我灰色的眼睛,打开心窗,有人满眼光亮,却心存黑暗;有人看到黑暗,但心中光明。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自己有着阳光心态,更要播撒一路春雨花香。

板书,完成窗的框的形状,“心灵之窗”。

 

五.推荐阅读:

《最后一片叶子》、《警察与赞美诗》,就文章结尾,写读书笔记400字以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