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无语 细“读”有情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卜萍
朱熹曾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可见,文章要重视细读。在细读中,文本变得饱胀起来,从而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本位目标。如何细读文本?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仔细研读、揣摩名师们的精彩课例、身边同仁的优秀课例,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多样而丰富的“读”是细读文本的一把钥匙。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只有读,才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真正的诵读,通过对学生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停顿、节奏等进行有效的指导,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直接且反复触摸,从而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语境,直抵作者心灵。让我们看看罗天涛老师是如何进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相信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课堂上,罗老师以读悟为主要学习方式精心设计了六读:
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再读课文,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难处可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然后自己对照课文,用现代汉语说说诗歌内容
(2)请站在诗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情节。
三读课文,要求学生将文中感到费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四读课文,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
五读课文,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
六读课文,是学生的揣摩诵读。
不难发现,教学中罗老师既注意了诵读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以读为线,层层剥笋、循序渐进,从一开始的不读错,然后读懂,最后读出味道。更为人称道的是每次读都有必要的“训”:读前有明确的要求,读后有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的指导、点拨。如诵读文章最后一节,老师的朗读提示是:“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在老师这样具体、到位的朗读指导下,学生有法可循、有径可走,教学中让学生有理解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经验,又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又如《阿里山纪行》,文章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大量叠词的运用、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的交错,所构成的明快亲切的节奏和韵律,把对文章“音乐美”的欣赏落到实处。如读到“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句中连用三个叠词,我们可以变换不同的语调、语速让学生读,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切感受到:叠词不仅能够加强语言描绘的形象性,使表达更生动,更能够舒缓语言节奏,增添语言柔和的音乐美。我们还可以把句子改成“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青苔染绿”,与原句对比着读,这样,孩子们还能在读中领悟到:定语的后置强调了青苔的特征,凸显了曲径幽路的幽深静谧,透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我们的汉语“具有特殊的灵活性和诗性特质”,词汇、句子本身就具有节奏、旋律、色彩、结构等诸多审美因素,因此文本细读教学,首要的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灵活诵读,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入情入境,直接感受语言的形式美和文本的情感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