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吴伟星)
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吴伟星)
发布时间:2019-03-06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吴伟星

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体验”

 吴伟星

   【摘要】:没有真切的体验,就没有真情实感在字里行间的流淌。在作文中,学生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有所感悟,有感而发,“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完成语言的输出。如何让学生“体验”?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体验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体验家庭生活的情真意切;体验学校生活的色彩斑斓;体验读书生活的丰富厚重。

【关键词】:体验;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读书生活

【正文】:

列夫·托尔斯泰说:“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才能感人肺腑。要做到“说真话,抒真情”,就离不开体验。没有真切的体验,就没有真情实感在字里行间的流淌。试想,如果李清照没有宋室南渡后家破人亡刻骨铭心的体验,又怎能写出催人泪下的《声声慢》?鲁迅先生如果没有在外婆家的生活体验,又如何能写出清新隽永的《社戏》?陈忠实如果没有对渭河平原生活的长期生活体验,又如何能写出波澜壮阔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针对课标要求,我发现,初中生写作文时,往往会觉得无话可说。不少学生不得不为了凑字数而硬写,其结果自然是“无病呻吟”,“枯燥乏味”。这与他们缺少“体验”或不重视“体验”有关。不少学生一到节假日便沉溺于电脑,与鲜活的生活割裂了联系;不少学生在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体悟、思考,观察力、体悟力、思辨力也自然得不到提升。

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认为:“体验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会整体有机统一的‘存在界’,是意义的建构、存在的澄明、价值的生成,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和超越。”在学习中,体验十分重要,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激活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乃至生命成长,学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知识的建构。在作文中,体验同样十分重要,学生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有所感悟,有感而发,“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完成语言的输出。

如何让学生“体验”?不妨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体验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作文之“源”,这“源”,犹如蓝天,广阔无比;犹如大海,滔滔不绝。节假日的增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社会。要引导学生,节假日要多体验鲜活的社会生活,而不应长时间地在电脑中沉浸于虚拟的世界之中。

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仔细聆听生活中人物的语言,细心观察人物的神态、行动,悉心揣摩生活中人物的心理,从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正如三国时的文学家曹植在《与杨德祖书》所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社会生活的体验、滋养、浸润,才能让学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不下水,焉知水之深浅”。为了激发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热情,我特意写了一篇下水作,并在一次作文课上深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受感染。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还记得浩定家娘在门口晒的萝卜干。那是红萝卜干。晒在芦苇席上,晒发着诱人的清香。浩定家娘坐在门口的桌椅凳上做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顶一下缝纫针,针穿过了鞋底,她又用针往满是银发的头上“光”一“光”,让针更锋利。她看见我,便喊:“伟伟,拿一根萝卜干尝尝。又香又脆格。吃吧,多的是。”

我还记得我家门口的那个大码头,是长长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婆婆、婶婶们在码头上淘米,洗菜,用棒头“啪啪啪啪”地棒打着衣服。河对岸也是码头。人们隔着河,边干活,边漫不经心地谈着村里村外的事。碧绿的河面上,生龙活虎的小鱼争啄着米水、韭菜和青菜叶。

我还记得社场边,从水渠通往下面的小河里有一条小水沟。小水沟里的水“哗哗哗”地流着,像小瀑布。我久久地站在沟边观赏,看小瀑布,看鱼儿从沟底往上游,看小虾“俶尔远逝”时抖动着的胡须,看沟里扁扁的蟹洞里偷偷出来乘凉、透气的螃蟹……

一位学生评论道:“吴老师的作文,写活了家乡的生活,细腻生动。原来作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社会生活无比丰富,做体验生活的有心人,便会有作文真实丰富的素材。”

二、体验家庭生活的情真意切

家庭是人心灵的港湾。父母的殷殷叮咛,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母亲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份份操劳,长辈的一个深情的目光……无不是情真意切,浸透着真挚、温馨的亲情,无不能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

要引导学生从小事着眼,从细微处体验,注重体验家庭生活的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如,清晨母亲起床烧早饭时的“蹑手蹑脚”;晚饭桌上的欢声笑语;散步时的“其乐融融”,等等。要注重观察、体验家庭成员特有的、个性化的语言、神态、心理、动作,体察到细微处,下笔时自然以情感人。

例如,小朱同学在《其乐融融的一家子》中写道:

“我在渐渐长大。爸爸妈妈每天都要给我量身高。他们在我房门口的墙上贴了一张身高表。我光着脚丫站在墙边,爸爸用他的大脚压着我的小脚,防止我‘捣乱’,妈妈则抱出厚厚的一大本书压在我的头顶,一边记录我的身高,一边皱着眉咕哝着:‘怎么回事,怎么一点也没长高。’爸爸插进来说:‘谁让你一直拿厚重的书来压她,身高不被压下去才怪呢!’

妈妈拍了拍手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以后就用硬板纸吧!”我一脸无奈地看着他们,说:‘每天都量,当然什么效果了。’他们都觉得我说得有理,于是改成每个月量一次。每当看见我长高时,他们的脸上便露出灿烂的笑容,如同早春的迎春花。”

小朱同学的作文,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以父母关心我长高为主线,表达父母对我的关爱,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细致、生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她对家庭生活细致入微的体验。

三、体验学校生活的色彩斑斓

学校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有许多学生对我说“暑假里一直呆在家,时间一长,就想念老师,想念同学,想念学校。”这说明,学校生活让学生留恋,要引导学生真切体验色彩斑斓的学校生活。

学校里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可让学生体验。如,我引导学生体验:校园里的石榴花,到五月开放,“五月榴花照眼明”;校园里水池里的鲤鱼,自由自在,不时跃出水面,会让我们想到“鲤鱼跳龙门”,实现理想需要努力“跨跃”;我们班的誓言:“我自信,我努力,我精彩,我成功”,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今天哪位老师的课让你感动、震撼;‘夸一夸我的同学’,今天你会夸谁?等等。

如,一位学生在《校园生活里的几朵浪花》里写道:

“如果说运动会是一首催人奋发的歌,那么课间小憩便是一首浪漫的小诗了。只要下课铃声一响,我们便海阔天空的聊起来。什么“《红楼梦》的诗词韵味”,什么“《水浒传》里的英雄豪气”,什么“我们常州将举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什么“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00,真让我们中华儿女自豪”,等等,都是我们的热门话题。在这儿,不论是谁,只要舌头尖转得快,头脑想得快,就能争得发言权。凡是能赶上时代音符的,都会把同学们引入梦幻般的境界。

这课间的十分钟,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知识的窗口,给我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几朵美丽的浪花。”

四、体验读书生活的丰富厚重

作文离不开经验。人类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由人亲身经历获得,亲眼所见,亲身体验。间接经验通过获取他人的经验而获得。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这样启发学生:“每个人所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获得的直接经验总是有限的。读书让我们获得大量间接经验,开拓眼界,拓展思维,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的喜怒哀乐,生动的艺术性,深刻的思想性。如,学习《老山界》一文时,通过朗读课文、研读课文,让学生深入体验攀越老山界之难: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体验红军在重重困难面前不畏惧、不低头的乐观主义情怀;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时,体验环境描写的细致生动,体验自然环境之恶劣,祥子命运之悲惨;学习《白杨礼赞》时,体验象征手法的自然贴切,体验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形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体验作者对力争上游的白杨树以及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北方军民的火热礼赞之情,等等。

二是在课外阅读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课外书籍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写作手法,等等。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阅读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等等。其中长篇文学名著,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我采取“以说促读”的方法,每天让一个学生来讲名著中的一个章节,其他同学倾听。第二天再让另一个学生讲下面的章节。一般每个学期阅读完两部名著。在日积月累中,学生不断获得生动的体验。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表达读高尔基《童年》的感受:“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生活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俄国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便充满着不幸:幼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尽外祖父的虐待。所幸的是,外祖母给他以以温暖,给他以生活的信心,教他以做人的道理。外祖母的故事,如涓涓细流,流进高尔基的心田。此时,我便想到我的外祖母,她和高尔基的外祖母是何等相似。她没有生儿子,女儿都出嫁了,外祖父因脑中风,已不能干活,她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七十多岁了,仍在田间忙忙碌碌。但她像高尔基外祖母一样,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每次我去外祖母家,她都要给我做好吃的菜,我在桌上写作业,她就在旁边默默地陪着我,以慈爱的目光看着我。啊,外祖母的爱,给我以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这位同学,在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时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将名著《童年》与自己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字里行间。

另外,学生还可以阅读《作文报》《读者》《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报刊杂志,拓展视野,陶冶情操。

体验,归根结底是为了积累。正如庄子所言:“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避免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和尴尬,从而发自肺腑地写出自己的感动,丝丝入扣地写出传神的细节。

没有体验,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没有生成;没有生成,就没有发展。体验,让学生知识储备、情感储备、写作素材储备丰厚扎实,为学生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