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陈海燕)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陈海燕)
发布时间:2019-03-08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吴伟星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课堂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例谈

常州市兰陵中学  陈海燕

摘要: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但学生的阅读素养似乎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课堂上大量无效的问题设计流于形式,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同时造成阅读教学的低效。教师只有对文本提出自己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架设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绿色通道,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他们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主问题进行教学,删繁就简的问题设计使课堂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关键词:阅读  主问题  思维  素养 

 

阅读教学天天教,课课教,可为什么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非但没有提升反而有弱化的趋势,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减无增?笔者一直深感困惑。常听到身边不少老师感叹道: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了。一堂课时间有限,大胆舍弃,化繁为简,不让枝枝叶叶掩盖主干,是教好课的本领,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1]]琐碎杂乱、肤浅低幼、千篇一律的课堂问题设计造成阅读教学的低效。学生又有何兴趣可言,思维能力何以提升?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课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之一[[2]]教师应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的教学主张。他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提问或问题[[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利用主问题进行阅读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问题具有一线串珠的整体美、环环相扣的序列美、灵动丰盈的开放美、自然和谐的对话美和匠心独运的智慧美。

一、一线串珠的整体美

钱梦龙老师说: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来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使各个环节不再支离破碎,均围绕核心。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些重点词句,抓住这些词句就抓住了文章的点睛之笔,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提高文本分析、鉴赏能力,将散乱在文本中的珍珠连缀起来,精心编织语文阅读教学的彩线,使课堂熠熠生辉。

黄厚江老师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整节课以为切入点,课堂上紧紧围绕这一主问题展开教学,巧妙地抓住手来解读孔乙己的形象。

引: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根据你的阅读印象,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人物的什么?

起:作者别出心裁地花了很多笔墨去写孔乙己的手。现在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写了几次他的手。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去找一找,并划上标记。如果有想法的地方还可以写上评点。

承:现在我们看看,作者写他的手,主要从哪些方面写的?

转:下面我们也和鲁迅先生一起来塑造孔乙己。你自己找一找小说里哪个地方还可以写手?要求:找一处,写一句,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契合当时的环境。

合: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命运?

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全聚焦在这一双手上。黄老师善于选准角度,分别从找手、圈手、画手、论手四个方面,抓住问题巧妙设计,一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一生。课堂上没有杂乱无章的提问,却在短短一节课中让学生认识了孔乙己的手,读懂了孔乙己,理解了孔乙己的悲剧根源。

笔者在《变色龙》一文的教学中紧扣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设计主问题,通过一线串珠式教学,在研读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脱与穿的举动中学生认识到军大衣俨然成为警官伪装的道具,厚厚的军大衣却无法掩饰那颗卑劣丑陋的灵魂,警官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态跃然纸上。

潜心会文,因文会心。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教师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充分挖掘文本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以主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品读,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环环相扣的序列美

《礼记·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同“悦”)以解。”教师提问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坚硬的部分,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愉快接受,理解各个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回答。提问要有序列性,形成教学的思维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下面是两位教师《夏》一文的教学问题设计:

第一位教师的问题设计:

问题一: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对夏天的感受。

问题二:同学们刚才都发表了对夏天的看法,那么课文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问题三:你喜欢作者笔下的夏天吗?请说说理由。

第二位教师的问题设计:

问题一:初读课文,说出你对作者笔下的夏的印象。

问题二:研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抓住夏的景物的特征来写的?

问题三:悟读课文,有人说“生如夏花之绚烂”,课文中的自然之夏是否让你联想到生命之夏,请说说你的阅读感悟。

第一位教师的课堂热热热闹,学生有问有答,似乎参与度很高。学生对问题一的回答漫无边际,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但也只是课堂“预热”或“铺垫”而已,对本课的学习似乎没有起到多少作用。问题二与一之间没有梯度。问题二、三也缺乏思维含量。问题二学生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表明夏的热烈、紧张、急促的特征的词语,而问题三学生仍是对文中原句的简单复述,浮于表面。整节课师生交流停留在肤浅、随意、琐碎的层面,缺乏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后与学生交流下来,学生也没有获得新知,这节课学与不学,似乎影响不大。第二位教师的问题设计注意层次和梯度,呈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一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作者笔下的夏的特征的初步认识。问题二着眼于挖掘凸显夏的特征的表现手法,问题三上升到主旨层面,启迪学生将自然之夏和生命之夏相联系,丰富了夏的内涵,三个问题逐步深化对全篇内容的学习。

三、灵动丰盈的开放美

教学过程是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和精神互动的动态过程。主问题下的课堂是开放、互动的课堂,能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参与课堂的欲望、表达思想情感的欲望。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地思索、讨论、争辩,撞出思想情感的火花,撞出课堂的精彩。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的小姑娘在旱灾中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找水途中凭借爱心使小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奇迹见证了小姑娘的博爱的情怀。课堂上如果这样提问“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小姑娘为什么要去找水”“找水过程中小水罐发生怎样的变化”“小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为什么要写多次变化”“为什么结尾写跳出七颗钻石”“想象小姑娘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一连串的问题估计早已搞得学生晕头转向了。笔者设计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旅行。围绕小姑娘的这一场寻水之旅,精心策划了“神奇之旅、梦幻之旅、心灵之旅”三个活动环节,小水罐的奇妙变化以及爱的力量创造了奇迹的重难点在这场旅行中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始终陶醉在阅读的享受中,沉浸在这场独特的旅行中。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说过:“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4]]主问题下的课堂,教师可以大胆灵活地设计调整,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广阔、自由、开放的空间。

四、自然和谐的对话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阅读不是被动地反应,不是教师外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参与,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学生在对话中深入思考,探寻作者的心灵轨迹,读懂文本的真正内涵,达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笔者在《愚公移山》教学的深化阶段提出主问题:愚公移山是自讨苦吃吗?学生畅所欲言。

生1:愚公年且九十坚持去移山,这是不自量力,本应该享福的年龄何必自讨苦吃呢?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愚公知难而上是因为愚公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一心只想着造福子孙后代。

生3:移山难而搬家易,愚公为什么不选择搬家?这样不仅免于受苦,也不至于连累全家啊!

生4:你的想法很现实,搬家实属易事,即便愚公一家搬走了,还有全村那么多老老小小怎么办呢?那两座山是不是永远成为阻拦村民出行的障碍呢?愚公移的岂只是山,他移的是一种意志,一种精神,他在挑战极限,他坚信人定胜天,他是自讨苦吃,但换来的却是村民们的甘甜的生活!这样的受苦,值!

生5:我很赞同你的想法,今天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许愚公这样的做法令人不可思议,但是愚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精神远远超越了时代,也正是他的精神感天动地,他才如愿以偿。他的壮举也造福了世世代代。用他的痛苦成全了千千万万人,何乐而不为?如果一个人甘于现状、处处逃避困难,害怕苦累,他的一生也许就会碌碌无为,活得黯淡无光了。

“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彼此接纳。”[[5]]课堂中实现互动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通过对话去唤醒激活学生的生命与思维,实现感悟与理解的融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共享。

五、匠心独运的智慧美

“中学语文课需要教的,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6]]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主问题构建的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台阶》中讲述了父亲用自己大半辈子的辛劳建造一座九层高台阶房屋的故事。台阶高意味着地位高,但台阶建造好后父亲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在执教时,笔者启发学生思考:经过大半辈子的准备,父亲梦寐以求的台阶终于建成了,但父亲为什么感到不自在呢?请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有的学生认为是父亲一下子无法适应;有的学生认为是父亲的思想难以跟进;也有学生认为父亲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物质的台阶建成了,地位并没有得以提高,精神的台阶自然也就坍塌了。因为中国农民骨子里的卑微注定父亲很难抬起自信的头颅,这是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这一主问题让学生不仅仅认识到文中父亲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形象,更需要从精神层面去关注中国广大农民的心理状态。对于农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无法同步的矛盾痛苦,这是学生需要读懂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浅层次,而是深入到文本的精髓。抓住主问题巧妙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问题中自由对话形成思维的碰撞,使课堂波澜迭起。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教师只有对文本提出自己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架设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绿色通道,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他们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教学中删繁就简,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深处澷溯,在思维的汪洋中遨游,在语文的天地里徜徉,课堂教学也将会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33.

[2]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92.

[3]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147.

[4] 李志强.重视语文课堂即时生成问题的教学智慧[J].新课程研究,2011.4:185.

[5] 李小葵.让语文教学走向对话[J].当代教育论坛,2005.4:67—68.

[6]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352.

[7]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121.

 



[[1]] 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33.

[[2]]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92.

[[3]]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147.

[[4]] 李志强.重视语文课堂即时生成问题的教学智慧[J].新课程研究,2011.4:185.

[[5]] 李小葵.让语文教学走向对话[J].当代教育论坛,2005.4:67—68.

[[6]]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35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