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诗歌文本细读,读出文本音韵美(蒋钦庆)
诗歌文本细读,读出文本音韵美(蒋钦庆)
发布时间:2019-03-08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吴伟星

诗歌文本细读,读出文本音韵美

常州市正衡中学天宁分校 蒋钦庆

文学因表现美具有审美价值而成为艺术,对文本的艺术分析就要走进文本,细读文本,要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欣赏文字的音韵美。

基于诗歌教学的起源,诗歌文体特征,我们在细读诗歌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因气求生,对诗歌语言进行反复诵读和品读

从初读开始,利用自读、诵读。用高下缓急顿挫、转折的品读来理解文本的内涵,因声求气,源自于语言的音韵美。我们想要通过留存的诗歌文本回溯作者当时的内心状态,感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审美共鸣,出声的朗诵和品味是必不可少的细读策略。

我在教授诗经二首其一《蒹葭》这篇文章时充分用到了这一点。这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诗经,由于诗经运用简单的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一咏三叹的慢板吟唱使诗经极适合诵读更适合细细品味。对于这样的一堂课,在文本细节处理上,既要让学生在课文内容上有抓手,更要有更高层次的拓展要求,我用一首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景导入,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歌词就是改变自诗经《蒹葭》,铺垫了学习这诗的氛围。接着通过三品蒹葭,从诗歌的音乐美到绘画美以及结构美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剖析。
     这里着重要谈一谈一品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从朗读上入手,细读文本,才能感受诗歌音乐之美。

语言的节奏美感大抵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整齐”:多用对偶、排比,使语言节奏明快声调交替,有一种抑扬顿挫的美。

(二)“回环”:大致的重复和再现,押韵让诗歌产生一种回环的美。

本诗句末押韵,句式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字句是借以隐喻和传递情思的语言工具,也是读者借以感知诗歌音韵、节奏、进而感悟诗人内心世界的出发点要领会作品的神气需要读者通过对诗歌字词的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静心体会诗歌的音节之美,进而打通诗文字句和诗人神气之间的壁垒,这就是因气求声的诗歌鉴赏方法。

本诗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通过不断诵读、欣赏、品味,从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学生悟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今人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文化环境和诵读氛围,诗歌成为极少人欣赏的文学作品,我们如果想通过诗词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从语言的形式触摸到古人否认心绪脉流,达到和古人感应相契的境界。

二、意象品析,通过意象探究所营造的意境。

对典型意象的品析、探究中深入诗歌的情思脉络,从整体上贯通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在教《蒹葭》此文的意象非常简单明了,分别是蒹葭、伊人、水,道。用蒹葭上的露水从霜逐步变化成水,预示时间的推移,用伊人行踪不定,表现作者追求的对象行踪不定,可望不可即,道路时漫长的,顺流而下,逆流而上都会遇见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诗人久久的徘徊,不愿离去,一直上下求索。利用诗经《蒹葭》主要表现手法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诗经原文简单质朴,学生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细化诗歌描述的画面,让学生把阅读到的诗经通过想象成文,用语言做画笔描绘蒹葭三段所描写的美景。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细化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在头脑中也存在了一定的画面感。对作者所要创早的那种前后徘徊,不断求索的意境也渐渐清晰。

三.语境还原,追求言外之意

将诗歌中的心灵意象和生活中的实际物象做比较。从比照中突出差异探究诗人“移情于物”的要点所在,由此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蒹葭》中我提示学生尝试合理想象,诗人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在这个环节上,细读文本的魅力体现无穷,抓住每一段关键词的变换,诗人所要表现的情感也跃然纸上。最后因结构而深化延伸伊人之境所表述的另一层深意,这是文本细读的另一层要求,立足文本,更要拓宽视野,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来对理想上下求索坚持不懈的深意,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总之,在诗歌文本的细读中,我们首先强调对诗歌语言本身的巧妙品味、鉴赏,进而才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触摸和共鸣。这样才能带领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去走进诗人,走进诗人创作的世界,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