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写景类文言文文本细读初探(蒋钦庆)
写景类文言文文本细读初探(蒋钦庆)
发布时间:2019-03-08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吴伟星

写景类文言文文本细读初探

正衡中学天宁分校 蒋钦庆

【内容摘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母语的一部分,是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但是文言文教学文本解读却很不容易。本篇通过一堂写景类文言文的课例试图探求写景类文言文文本细读的途径。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母语的一部分,是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但是文言文教学成为一大难题——教师不愿意教,学生没兴趣学,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古今语言文字的差异。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没有曾经或者而类似的生活情景去体验他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好像伫立在江河的下游,遥想上游的风景,难免产生巨大的时空阻隔,使得我们和孩子的理解面临厚厚的高墙。文言文必须攀过这道高墙才能了解墙里的样子。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加上我们的想象和推理,甚至无意识的融入一些现代元素,文言文的文本解读更不容易。

本次选择的文本是明末清初的张岱山水散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小短文《湖心亭看雪》作为案例,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可是张岱融入文中的那份故国之思,却是这堂课学生最难理解的。

时代的相隔,学生的理解层次,过去的知识储备层次差异,让他们读文本产生了较大的障碍。如何认识张岱?如何走进张岱的世界?如何参透张岱内心这片冰雪的世界?那就必须细读文本,言由心生,张岱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着实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要让学生顺利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给孩子铺设台阶,课前给出了一份小组预习材料,让学生们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查阅作者及其作品,这样学生对作者、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一定能有所思然后发现并提出问题。此处教师提供可查阅图书书目:《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等。  

上课初始,教师以“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那么张岱心中对西湖是什么样的感情?”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所以在疏通字词上教者只选择了四组一词多义的内容作强调,然后就用三个问题带着学生进入了本文的文本细读。

教师设计问题的抓手就是抓“关键词”。

第一问,舟子眼中的张岱,关键词“痴”。表示在舟子眼中张岱是呆的傻的。第二问金陵客眼中的张岱,关键词“大喜”,引张岱为知音。最后一问,我们眼中的张岱。这个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难题,怎样让学生理解张岱在这冰天雪地中感悟世界的宽广,人生的渺茫,他为什么会寄情山水?

通过课前预习的层层铺垫,学生课前通过查找了张岱此人的生平和他所属的社会环境,慢慢对张岱看雪背后背负的沉重情感:故国之思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他将这份浓郁的故国之思放进了那一句不事渲染的白描写景句,从此铸就了张岱眼中独特魅力的冰雪天地。白描手法中的留空作用运用到了极致。白描写景形成两组对比:黑与白,小与大,将一个身在混沌中的孤寂一人的形象带进了学生眼中。

经过预习以及对文本的渗透,学生终于跨越了那道岁月和经历的墙壁,真正走进了张岱的内心世界:他身为前朝遗民,曾经是繁华绮丽,锦衣玉食的生活,面对朝代更替,国破家亡,人事巨变,他无所归倚,一介书生,纵然对故国有万般的眷恋,也无力扭转乾坤,唯有在日升月落,雨雪飘洒之际,只身一人来到这湖心亭上……追寻心灵的皈依,现实世界他无力扭转乾坤,只有将这份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排解在这天地苍茫之中。在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中,他无法走进别人的世界,他也不愿意让人打扰了自己的情怀,唯愿在清冷浩大的孤独天地中,与天地与山一片混沌,白茫茫的大地如此干净,他终于找回自己,找回片刻心灵的宁静。五十年来终成一梦,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

祖国山河秀丽壮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和歌咏,古人们认为自然山水是神祗的化身,是君子的寄托,是思想的象征之物,寄情山水托物言志这种言说的方式在今天渐行渐远,而在古代,写景游记类散文其实就是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

通过本堂课的课例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找到解读这类文章的有效途径。

1、感悟情志

作者将感情寄托在山水之上,我们就得将赋予山水的情志解析出来。张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地苍茫,张岱欣赏这份浩大的宇宙之美,因为他的感情世界,他的精神世界也是一片冰雪,孤寂无法逃脱。他看到了渺小的自己。物之性情与人的性灵达到了混合无迹的契合,我们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时就要越过景物摸到作者的心灵。

2、欣赏美质

自然之物本是客观存在,无所谓好坏美丑,但一旦植入了作者的独特情志,就会富有情趣,且具有因人而彰的艺术美。所以我们阅读这类山水散文要学会欣赏其中各式各样的美。

要欣赏这种美,先得明白这种美感机制,首先,山水类散文写自然景物,不是像镜子照物像式的简单直接的反应,而是通过作者感情的作用对山水景物进行复杂的审美反映。其次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总是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不同社会条件和生活遭遇,就会引起不同心境,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因而在观赏自然对象时,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赋予对象不同的感情、性格和情调,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美。美之自然是丰富自然的,张岱眼中的美是孤寂苍茫洁白一片可以寄情可以慰藉的雪的世界,金陵客眼中的的美是从没见过如此盛大的雪景,这个和观察者的心境身份地位所受的际遇有着直接的关系。

写景这类富含审美特质的散文,若只是被教成了认字辨句技能训练的材料,而他的文化和审美功能被忽略,就与语文素养培育相去甚远了。

 

    参考文献:

    [1]荣韦东.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M].出版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出版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