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对新时期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的深度思考(吴伟星)
对新时期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的深度思考(吴伟星)
发布时间:2019-03-08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吴伟星

对新时期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的深度思考

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  吴伟星

[摘要]:基于文本,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重视引领学生学习“文本之法”,重视让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超越文本的策略有:在范围上超越、在活动中超越、在想象中超越、在写作中超越;回归文本,应体现对文本解读更高层次的追求。

[关键词]: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体验;课程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新时期阅读教学,既不能走传统的以本为本、重知轻能的老路,又不能脱离文本,任意“生成”,使语言文字的学习失去根基。新时期阅读教学,要体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思想,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基于文本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

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积累、理解、运用母语的课,是学生开展“读、写、听、说”的综合实践课,是学生在文本研读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阅读教学为什么要基于文本?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材料来构筑形象、表现客观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作者表达对形象的塑造、对情感的体验、对人生的思索。因此,离开了语言文字本身,学生的语言学习、人文熏陶就失去了凭借。

阅读教学为什么要基于文本?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学科要体现工具性,就必须以文本为基础,从语感、语用角度,朗读、感悟、品味字、词、句、章,学习作者布局谋篇、语法修辞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规范、法则,提高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科要体现人文性,让学生接受人文熏陶、感染,就必须以文本为基础,从节奏、轻重、停顿、感情等角度加强朗读品味,从审美情趣、意境意蕴、主题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进行品读、研读。离开了文本,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教学如何基于文本?

1、基于文本,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和认识能力。要重视诵读涵泳,从节奏、轻重、停顿、感情、意蕴等角度加强朗读,从句式、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角度加强品读。要重视思维训练,咬文嚼字、断章析句、比较归纳……

案例:咬文嚼字

结合具体的语境,你能说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吗?

1、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3、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面孔。

          ——《多收了三五斗》  作者:叶圣陶  执教:吴伟星

点评:“咬文嚼字”环节要求学生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深入体会叶圣陶先生遣词造句艺术之精湛。以重点词语为纲,理解重点句子,进行思维训练。

2、基于文本,要重视引领学生学习“文本之法”。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写作技巧。许多优秀的课文,在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其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往往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要求,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思考、体悟文本在写作方面的精妙之处:作者的基本写作思路是什么?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你觉得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你能模仿本文的某一语段写一段话吗?等等。

引领学生学习“文本之法”,应从大处着眼,要求不宜过细、过琐。

案例: 细节描写

师:优秀作品中的描写往往令人过目不忘。课文中有些细节描写,如洗脚、踏黄泥等等,不仅具有感动人的力量,而且对表现人物性格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把这些细节描写找出来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请说说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朗读父亲洗脚这一细节)这段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表现父亲创业的艰辛与坎坷,表现我对父辈难以诉说的悲悯之情。

      ——《台阶》  作者:李森祥  执教:吴伟星

点评:学生通过对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的朗读、研读、分析,明确了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抒发感情上无可替代的作用。

3、基于文本,要重视让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均有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文本在这一维度上的熏陶、感染、引领作用。其策略有:重视朗读,披文入情;善于煽情,入情入境(如:“未成由调先有情”的导语、激情洋溢的教学语言、余音绕梁的终曲);问题引领,把握内涵;小组讨论,生生互动,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师生互动,纠正编差,把握对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解读过程中的“度”……

二、超越文本

什么是超越?

《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超出;越过。

为什么要超越文本?

文本所涵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文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是有限的,文本所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学生接受文本,不是一个被动的、单向式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一方面,不断从课文中汲取信息,积累语言、习得语言;另一方面,又在与课文的对话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经历、情感、体验融入课文,完成自身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因此,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必须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超越文本”?

1、在范围上超越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有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有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但语文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们这里所讲的在范围上超越文本,侧重于指与文本的内容或形式上有千丝万缕的课外文章(或语段)。

例如,在执教《台阶》时,在研读课文之后,我选了鲁迅的《故乡》中表现闰土悲惨景况的片断、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在人们聊天时表现出的渴求精神生活的片断,启发学生思考:鲁迅笔下的闰土、李森祥笔下的父亲、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形象,他们的追求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性格有什么共同点?在内容上超越了文本,从而达到让学生开拓视野、学会比较、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主旨的目的。

2、在活动中超越

余映潮先生说:“语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语文活动,更利于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奋发向上的热情。

3、在想象中“超越”

想象是从保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构想的一种思维过程。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人们打破传统的束缚,从框框条条的规律中解放出来。艺术离不开想象:一部上乘的小说,一首荡气回肠的乐曲,一幅令人产生无穷遐想的绘画,都因想象而精彩。阅读教学中的想象,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富感性;阅读教学中的想象,能加深、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富“情商”。学生在想象中遨游语文之海,学生在想象中超越文本。

案例:放飞想象

师:请展开想象,你认为理想的“蔚蓝的王国”里还应该有什么景物?

生1:自由自在的鱼儿。

生2:温柔可爱的风姑娘。

生3:闪烁着纯洁无瑕目光的小女孩。

生4:风筝。

师:能否在“风筝”前也加上一个定语?

生4:(思索片刻)悠悠飞翔的风筝。

……

            ——《蔚蓝的王国》  作者:屠格涅夫  执教:吴伟星 

点评:学生首先要梳理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文中写的“梦中景”有:大海、小船、风帆、仙岛、花、鸟……这是“基于文本”。让学生说说还应有哪些景物,旨在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在作者“表达自己对美好景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这一主题框架下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说一说。这是在想象中“超越文本”。

4、在写作中超越

读写互动之法,能收学以致用之效。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文本的内容、观点、情感、价值观等角度为触媒,进行写作训练。心理学认为,任何思维都离不开语言。反之,任何组织、整理语言的过程,也必然是思维的过程。写作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对学生的发展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在写作中超越文本,意义深远。

如,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

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必须建立在深入研读文本、在头脑中建构“富春江的山水图”的基础之上,要做到“心中有画”、“胸有丘壑”,这是“基于文本”。写解说词,则需要以亲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是在写作中“超越文本”。

三、回归文本

为什么要回归文本?

师生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激情澎湃,但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犹如写作,往往会产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此时需要师生适度回归文本。另外,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适度回归文本,也是对课堂起始环节的一种照应,对文本解读的一种强化,对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升华。

如何回归文本?

回归文本,不是对“基于文本”的一种简单重复。在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基础上,回归文本,应体现对文本解读更高层次的追求:语言的巩固,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

回归文本,其方法可以有:朗读课文,回味领悟;学生小结,理清思路;点拨引领,充满理性;联词成句,妙语联珠……

基于文本,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种理性把握。

超越文本,是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大胆尝试。

回归文本,是对课程价值引领功能的一种深度完善。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让语文课更“语文”!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让语文课程更丰富、更鲜活、更亮丽!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让我们语文老师思考的视角从教学走向课程、从现在走向未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