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常州市天宁区小学英语“基于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实践与评价”主题研讨活动在雕庄中心小学举行,来自全区各个学校的英语老师以及教研员薛红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来自雕庄中心小学的薛珂老师与来自龙锦小学的吴学敏老师给大家呈现了两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示。两位老师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6 In the kitchen的Story time板块为依托,进行了同题异构的教学设计与展示。
随后,由天宁区小学英语教研员薛红老师领衔各个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者们,特别是论文组的陈霞、丁勤芝、黄蓓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例展示进行了评课以及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施与评价”、“主题意义教学”等进行了深度研讨。薛老师指出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要避免扣主题意义的“大帽子”,主题要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活动的拓展要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文本相联系。同时,针对两位老师课堂的异同,薛红教研员和论文组的黄蓓老师给了大家写论文的指导。大家还就对话教学中如何把握理解能力与语言知识学习的平衡展开了激烈的研讨。
最后,薛老师对各位青年教师们提出希冀,为青年教师们的发展指点迷津,点拨思路。薛老师希望青年教师们要多学习,学会自我反思,以学生的发展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附:青年教师活动反思
雕庄小学薛珂:基于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思考
4月11日有幸参加薛老师组织的基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同题异构”研讨活动,并承担一节课的执教,课后各位老师都对两节课就“同题异构”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我受益匪浅。
研讨开始,薛老师指出,树立目标意识,设好前进方向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而这点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也尤为重要。课后两位老师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一些反思,我就我所执教的第一节课也提出了一些困惑以及不足:在学生提问环节,学生提出了和很多很棒的问题,但是我并没有很好的完全的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挑了我所需要的问题来解决,帮助我推进课程。而这个问题,执教第二届课的吴学敏老师也提出了同样的困惑,她表示当学生提出了三个她所需求的问题之后,就让学生停止了回答,从而忽略了学生提问的多样性,而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老师并不能给予相应的回应。针对这样的困惑,各位前辈们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薛老师指出对于课堂问题的设立,要避免明知故问的问题,也不要出现老师要多少问题就让学生提多少问题。老师要在心中树立聚类意识,将学生所提的问题在心中归类,然后写到一起,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有一个整体性,尽量能让学生的问题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有所运用。陈霞老师在两节课主题意义的构建上给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她认为构建文本的主题意义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并能让他们产生共鸣以及能从中学到一定的情感价值观。第一节课所呈现的主题意义在于构建一个开心幸福的家庭是因为家人在一起,第二节课则是明确了三点意义:父母为孩子做什么?孩子能帮父母做什么?以及孩子能与父母一起做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解读文本的角度不同,所呈现的文本主题意义也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的目标是为了通过文本主题意义的解读,让孩子真正能够通过思考,通过学习了解到一些做人的意义和价值。许多老师在In the kitchen第二段文本刘涛到底在冰箱里找喝的是给自己还是给家人的讨论中提出一些疑惑,并提出文化品格的挖掘不宜太深,要贴近实际生活,不能为了向着主题意义拉近而过分牵强。
丁勤芝副校长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给出了肯定,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认为青年教师在学生互动,教学细节以及环节过度等方面还需多磨练,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和学习的地方。也指出课堂结构要基于文本,不要随意改变文章内容来渗透,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注重文本架构,对于词句的理解不要过多地纠结于细节,可以通过整理文本理解来学习文中的字词句,要把握好学生对于文本理解和知识能力的度。
论文组黄蓓老师和薛老师就写论文的角度对这两节课谈一谈可以挖掘的写作的点:
1. 通过两节课对比谈一谈语篇教学与文本解读。
第一节课是逐步逐图带领学生分析文本,就像拾起一颗颗珍珠最后将他们串联成一条线。
第二节课是从整体到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体的一个推进过程。两种对比的方式也可以成为写作的点。后者教学设计方式使用的更为广泛一些,让学生在局部中感知语言知识,处理细节,最后回到文本。也可以根据这两节课的差异和对比进行探讨,写一写文章。
2. 基于教学目标活动的设计和解读。
在论文中可以结合小标题形式,细化教学目标。比如谈一谈教学目标中提取信息能力是如何达成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中是如何体现的,根据这样的点来写一写。
3.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文化。
(1)在朗读故事情节中体味故事情感。
(2)在拓展情境中体会文化价值。
(3)在思辨中培养文化情感,切忌贴标签式的文化提升。
4. 在对话教学中如何达到知识与文本的平衡。
(1)情境中猜测
要思考教学过程中如何达到知识与文本平衡的一个度,要尝试在情境中无痕地操练知识,培养学生地知识能力。
5. 对话教学策略
(1)渗透文化内涵,展现语言真实性。
(2)合理创设情境,体现语言整体性。
6. 抓住当下热门词如:“同题异构”,“课例研究”,“磨课经历(如何从一,二,三稿中不断改进)”等
7. 挖掘教师上课教学所疑惑地点:
如:绘本教学与主教材地结合
phonics与绘本教学相结合
语篇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度
最后薛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同题异构”的课堂设计的思考,也分析了两节课的异同:
同:1. 两节课都关注到了主题意义,都能围绕主题意义来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
2. 都思考了关于如何平衡理解语言知识与文本理解的度。
3. 具有相似的主题意义引领下的活动观
两节课在学习理解类的活动,运用分析类的活动,迁移创新类的活动等方面体现的很明显。
异:1. 第一节课利用对主题意义的理解:通过对文本中的关键句,关键段。
第二节课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感悟主题意义。
但对于主题意义教学设计要避免有头无尾的情况,例如In the kitchen的主题设立为warm, full of love的话,那整堂课,每个环节都要有这样的主题贯穿。
2. 拓展活动上的差异
在拓展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1)文本活动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系。例如In the kitchen这篇文章给出的是kitchen这个情境,那么活动设计也要在kitchen这个情境中。
(2)活动设计要与本课的目标语相结合。在设计最后的拓展活动时,要关注到课堂所学习的新的语言点,要围绕本课的目标语所展开。
3. 出理课文第二段的方式不同。
第一节课:关注细节信息:looking for
第二节课:关注整体感知,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概括理解。
4.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
第一节课在于对故事的品读来理解信息,注重情感和内容。
第二节课在于理解结构,结构意义较强。
每次研讨,每次反思,造就青年教师的一次又一次成长。每次宝贵的活动听课研讨都是促进我们成长的助推器,帮助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我也非常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将知识化为实践,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不断地努力地成长为更优秀更成熟的英语教师。
青龙中心小学: 杨柳
一、两节课的相同之处:
1. 关注主题意义,以主题意义推进、展开教学活动。
2. 如何平衡语言知识与文本理解?
3. 学习文本的活动、应用分析的活动、迁移创新的活动,其中拓展活动要与生活情境、文本情境、教学目标相结合。
4. 第二节课渗透的”The kitchen is a warm place of love”,没有从头到尾适当贯穿这个主题意义。
5. 关注文本阅读,通过阅读和表演体验句子中的情感信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两节课的不同之处:
1. 第一节课先是通过观看视频,自由讨论引申出主题意义,再重点利用每段的关键句、关键段,逐步逐图,串联起来。
第二节课则是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体现本课的主题意义。
2. 第一节课是从主题话题导入,第二节课是从语言知识导入。
3. 第一节课关注文本阅读,第二节课从文本结构入手,关注一些细节的处理。
4. 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的不同。第一节课把一些片段串联起来,第二节课是总分总的结构,在活动中不断体验人物情感、感受家的温馨。
三、对两节课的评价和困惑:
第一节课:
1.逐步逐图,串联起来,设计拓展活动,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
2.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发展语言,通过朗读带有情感的句子,发掘文本的深层的含义。
3.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陈列在黑板后,如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帮助解决?
4.一些细节处理还需完善。比如教师在展示一般疑问句的朗读时,没有示范出应该读成声调。
5.新词”meat with potatoes”、 “smell”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节课:
1. 将文本划分为三个板块,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故事脉络。
2. 细节部分处理到位,比如教授新词meat with potatoes时通过图片呈现其他菜eggs with tomatoes等帮助理解。
3. 让学生在情境中猜测人物将会说的话、做的事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 通过表演对话感知人物的说话语气,体会赞美他人、感恩父母、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
5. 在同一情景in the kitchen中拓展晚饭后的活动,让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四、写论文的一些要点:
1. 课例研究、同题异构、磨课经历。
2. 教育教学中困惑的点。比如语篇教学中教语法的程度,一稿、二稿、三稿的反思等。
3. 绘本教学与主教材结合。
4. 主题意义。
紫云小学吴洪菲: 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实践
模态( mode)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朱永生提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以及味觉模态五种交际模态。Scollon 和 Levine将模态定义为可对比和对立的符号系统。因此,话语中的模态 ( modality) 是指交流过程中所涉及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本文主要从看viewing和听两部分进行阐述。
主题导入,创设情境
多模态话语能对小学英语传统教学起到补缺作用,主要体现在意义和情境两个方面。单一 模态往往不足以完整表达说话者的意思,这时候就需要其他模态进行补缺辅助,如解说时辅以手势、口头表达辅以PPT文字说明或图片示意等。在创设情境方面,多模态的互补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上课伊始,教师A播放一段中国人饮食习惯的视频,主题为in China, food is always connected with gratefulness. That’s the reward to the laborer.和教学内容主题贴合,学生能快速融入视频营造出的温馨欢乐的氛围,同时感知和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教学片段1
T: 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video.
S1: I think they are very happy
S2: I can see many foods in it?
T: what food can you see?
S2: I can see meat.
例如,教师在通过播放水龙头放水的声音、刀具切菜的声音、烹饪中锅勺相碰所发出的声音,为学生创设出厨房忙碌的真实情境,教师和学生展开如下对话:
教学片段2
T:what can we find from the sound?
S1: they’re washing vegetables.
S2: they are cutting meat.
S3: they are cooking meat.
教师B通过呈现家中书房的照片,引入warm place in my home的概念,体现家是充满温馨和爱的地方,激发学生和主题相关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储备,师生对话如下:
教学片段3
T: I like reading in my study. It is the warm place for me in my home. What room do you like in your room?
S1: I like the living room because my parents and I watch tv together in the living room.
S2: I like the kitchen because we can cook delicious food there.
问题引领,深入文本
抓住目标语言,让学生在体验主题语境下运用语言。本课的核心语言是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的。教师在主题情境下,多次通过看图引导学生使用目标语言进行预测,形成阅读期待,无痕渗透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如,教师A呈现刘涛一家在厨房忙碌的场景,遮住他们具体在做的事情,让学生进行预测故事内容,学生展开如下预测:is LT’s father cooking meat? Is LT helping his father? /Is LT’s mother cutting vegetables?
图片排序,厘清文本结构。教师B 通过呈现三个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排序。随后提炼概括信息,用cooking time, waiting time, dinner time将文本信息结构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
情感共鸣,超越文本
本课的主题是在小场景餐厅中体现温馨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充满温暖和关爱的语言成为本节课情感体验的重点。
教师B呈现刘涛竖起大拇指笑容洋溢的照片,通过问题链 does he like the meat? How does he feel? What will he say?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刘涛,感受刘涛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对父亲的赞赏:you are a great cook! 教师并未止步与此,进一步追问:Is LT’s father really a good cook?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刘涛说这句话的真是目的。学生的回答如下:
S1: No. but his father is good at cooking.
S2: maybe his father is a cook.
S3: No. because LT loves his father very much so he says you are a great cook.
学生真正体会到刘涛家人之间的亲密互爱,升华本课的主题意义。
教师并未止于此,顺势引导学生:we give our praise to others and that’s a good manner. 让学生对班上擅长跳舞的女生进行赞美:很多学生能饱含情感地赞美:you are a great dancer! 同学间的友谊和温暖在课堂上弥漫开来。教师进一步引导:I am your new teacher today. Do you like my English lesson?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me? 全班同学齐声赞美:you are a great teacher! 充满温度的课堂气氛感染着现场每位学生和听课教师,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彰显和深化。
郑路实验朱竹青:In the kitchen同课异构听课反思
基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研讨活动,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在雕庄小学举行。由雕庄小学的薛珂老师和龙锦小学的吴学敏老师执教五下u6in the kitchen story time,两节课各有千秋,两位老师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其后的研讨环节更是令人受益匪浅。
一、培养提问能力,拓展思维
课堂教学是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之匙。在两节课中两位老师都给出相关信息(声音或者图片)让学生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薛老师指出对于“明知顾问”的问题不要问,例如where are they?根据图片信息学生自然就能得出in the kitchen。其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因为有学生已经回答到想要的答案,就一带而过,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迅速作出判断归类,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与后面活动设计相匹配。反思我的教学过程通常是学生给到我想要的答案,环节就一带而过,学生的提问能力,思维能力并不能有效提升。对于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教学机智,如何迅速地判断、归类并生成反馈,还亟待加强。
二、关注主题意义,推进设计活动
第一节课是以happy 、love为主题推进,而第二节课是以warm place为主题。不同的主题,活动推进方式不同。薛珂老师的课是由局部到整体,通过不断理解细节,重点理解关键句、关键段,例如you are a good cook. It’s yummy.等品读故事人物情感,升华主题,例如对于look for的阐释是通过理解细节感知其意。而吴学敏老师的课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通过活动时间将文本串联起来,对于文本阅读是先抓结构,了解文本的体裁再到细节,对于主题意义的理解是通过让学生不断感悟体验得出。他们两节课都以主题导入,拓展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与新目标语相联系。他们的活动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分析再到迁移创新,目标与活动相匹配,升华文本主题。
对于文本的主题,在备课过程,先确定文本主题,在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在我的备课过程中,当我确定了文本主题后,有的时候担心是不是自己挖偏了,一旦挖偏了,整个教学活动也会偏,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时,如何确定一个主题,这是我比较困惑的。在in the kitchen这一课中,有的老师认为是学会感恩,通过you are a good cook, Liu Tao对他的爸爸说你是一个好厨师,可能爸爸真的是一个好厨师,可能只是因为刘涛感悟到爸爸妈妈为他做饭,感受到他们的爱。对于why is Liu Tao looking for juice?是为他自己解渴还是看到爸爸妈妈在做饭体贴父母,为父母做点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文本主题想法可能都是不同的,如何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信息,找出主题是我所要学习和思考的。
三、平衡阅读与语法,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相关语法,要到什么程度令人困惑。两堂课中知识词汇教学都是放在主题情境中教学,基本都是无痕化。阅读教学中的语法知识点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实践的。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关注,但是慢慢地开始忽视知识目标。如何平衡好这一关系值得我们研究。在平时教学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对于知识目标,我觉得在story time只要初步感知,我也认为这是他们课前基本上都需要掌握的,就算课堂上还有人不会说也没关系,没必要所有学生都会说,课后是能够纠正的。阅读课上语法知识应该教到什么程度也是我所困惑的。
四、提高反思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对于青年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问题和收获,这也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素材。同课异构、磨课经历、普遍存在的困惑、课例研究等都是英语老师论文的重要选题。对于论文,我是恐惧甚、害怕的,我甚至认为论文是一件非常高达上的事情,也很令人头痛。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论文可能就萌芽于一次次的反思中,平时就要做好反思,才会有成长。
以上是我对于听课评课活动的总结。
(未完 待续)
(文:英语组 苏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