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科研>>理论学习>>幼有所育的基本支撑(虞永平)
幼有所育的基本支撑(虞永平)
发布时间:2019-06-14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徐璐

幼有所育的基本支撑

原创: 虞永平  中国教育学刊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并提出到2035年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这是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确认和目标定位,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首先,实现幼有所育,需要提高全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要价值的认识。英国的有效学前教育项目(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历时十余年,通过对近4000名儿童的研究发现,较长时间地上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对儿童做好入学准备非常有益,且对其在小学取得较好的成绩也非常有益;中等质量或优质幼儿园对儿童11岁时的认知和社会行为发展仍有显著益处。这表明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儿童日后的学习成绩。学前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所言:“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给儿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怎样的儿童。”只有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全面提高公众尤其是政府的儿童意识和对学前教育价值的认识,才能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实现幼有所育。

其次,实现幼有所育,需要有充足的学前教育资源。幼有所育意味着学前教育适龄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方便、就近和可承受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得到充分发展。但目前从全国范围看,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公办幼儿园和优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供需矛盾还很突出。要实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左右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扩大资源,要将一些地区目前存在的超大班额调整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杜绝安全隐患,也需要增加大量的资源,全面二孩政策也带来了新的资源压力。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小区配套园对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关键增补作用,不断增加有质量的教育资源是实现幼有所育的关键所在。

再次,实现幼有所育,需要合格和优质的师资支撑。幼儿园教师是引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专业人员。只有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才能支撑有质量和优质的教育。幼儿园教师是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有坚定的专业态度和信念,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知识,有扎实的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知识及教育教学的知识,有过硬的包括观察儿童、计划课程、环境创设、活动组织、教育评价及总结反思等在内的专业能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意味着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意味着专业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造就一支专业合格、不断进取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幼儿园教师中的无证教师还占相当多的比重,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即使在沿海地区还有不少县,其无证幼儿园教师占比达到30%40%。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幼儿的安全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广大幼儿园教师肩负着保育和教育的重要使命,工作强度大、安全要求高、专业性强。但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大量的无编制幼儿园教师,其薪酬往往只有在编教师薪酬的50%~60%。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收入也普遍较低。因此,政府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幼儿园教师获得与其专业性和劳动强度相称的收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让更多优秀青年愿意报考学前教育专业,让更多幼教毕业生愿意并坚持从事幼教工作。在幼儿园成本核算中,要坚持保尊严、保质量的原则,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获得感。

最后,实现幼有所育,需要政府加强投入。无论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还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都有赖于学前教育真正实现政府主导,切实履行政府责任,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让投入学前教育真正成为政府的本分,让大比例分担成本成为政府的义务,确保学前教育投入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学前教育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真正有质量地全面落实幼有所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