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早年,我还在生物学系就读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生态学了。那时,在学习了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等一些类别的学科以后,一旦涉足生态学学科领域的学习,我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那就是我开始研究自由地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鸟”,而不再只是去研究关在笼子里的“鸟”了。
后来,我开始从事学前教育的研究。我研究过儿童发展,希望能依据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去寻找适宜的课程;我研究过教学,希望能依据教学规律和有效策略去培养、培训教师;我研究过政策,希望能依据学前教育的理想去制定推动教育改革的方案……。
逐渐地,我发现学前教育的研究要比我做过的研究复杂得多,因为学前教育发生在活生生的情景之中,而发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学前教育具有如此之多的关联性、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因为学前教育的内外充满了关系,而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又是无时不刻不在起作用的。我意识到也许这就是学前教育生态。
近些年来,在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有些词汇被人们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词汇包括观察、记录、参与、解释、对话、反思、叙事、话语、自然主义、教育真实情景、行动研究,实践性知识、研究型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等等。我意识到这也许就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始越来越关注的学前教育生态。
于是,我开始设想编著一本有关学前教育生态的书籍。
约十年前,我编著过一本题为《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的书,曾对一些生态取向的理论和实践作过较为系统的介绍。但是,要编著一本较为详尽而又准确的专著还是很有困难的。幸运的是,当我将这一想法告诉我的朋友——美国孟菲斯大学的旅美学者薛烨博士时,得到了他的热情呼应,并达成了合作编写这本专著的意向。
薛烨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师从著名学者艾林诺·达科沃斯(Eleanor Duckworth),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孟菲斯大学教育学院任副教授,他是一个治学严谨,思路活跃的学者,他的研究涉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各个领域。在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薛博士动用了他的许多学术资源,并付诸予极大的热情。有了这样的合作者,这本书涉及的生态取向的理论有了广度和深度的保证。对一些理论的介绍,并不是任何人只要对一些现有的文献做一些裁剪和拼接工作就能做成的,而是要由熟悉这些理论的人,特别是要由熟悉这些理论创造人的背景的人,最好是要由这些理论创造人的熟悉的人来撰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理论介绍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这本书多少努力在这样地做,从而使这些迄今在国内还很少见的理论流派能得以准确的解读和传播。
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的研究生们作了很多的贡献,特别是何红丽和张媫做了许多前期工作,李芳做了许多后期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施煜文和金勇为本书的出版也付出了许多努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朱家雄
2007年3月于华东师范大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