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根据工作计划,紧紧围绕天宁区教育发展规划,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深化“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发展与应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创新举措、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取得初步成效。
一、工作成效与不足
(一)创新举措,提升项目实施水平
根据常州市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应用”启动会精神,确立“1+X”模型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本学期重点完成以下四项工作:1.举办项目交流会。2.鼓励学校举办现场会。3.成立教师发展工作室。4.重点项目常态化教学教师培训。
成效:1.进一步领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精神 ,明确常州市、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2.更新教育信息化观念,从单一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学科教学为信息素养服务”。3.以教师工作室为基础,形成一批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团队。4.二十四中天宁分校、光华学校等部分学校项目推进有理念、有举措、有投入、有实践、有成效。
存在问题:1.学校对教育部各部门相关文件的解读有偏差,特别是APP和移动终端的日常使用,需要进一步明确、规范。2.信息技术对学校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从项目交流会上看,信息化项目和学校的特色发展、主动发展的联系不紧密,没有面向融合创新。3.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分管领导不主动,没有安排相关项目经费,制定的项目计划没有执行到位。
(二)聚焦课堂,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今年是“江苏省义教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实施第1年,通过调研,小学、初中均按照纲要安排规定课时实施课程。针对纲要提出的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等,本学期先后组织了各类学习、教研活动,具体有:1.组织信息技术教师研究项目交流。2.组织参加市级同题异构教学活动。3.参加江苏省小学信息学科评优课。4.组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培训。5.开展信息技术学科质量检测。
成效:1.信息技术教师的文章在省、市获奖,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有进一步认识。2.区域的教育理念,教学实施策略等获得省、市教研部门认可,张小东副校长在市同题异构活动现场执教,获得较好反馈,李开老师参加省评优课获一等奖。3.信息技术教师在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开源硬件等领域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多位教师承担了相关教师培训工作。4.举办区程序设计比赛,机器人比赛等,学生信息素养展现丰富。
存在问题:1.一部分优秀教师存在重学习、重实践,轻研究、轻提炼的现状。全区的信息技术学科价值引领不明确。2.通过质量调研发现,在“程序设计”领域,大部分学校存在概念模糊、逻辑不清的现象。3.信息技术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从选题、设计、实施等方面相对随意,效果不明显。4.必修课程、创客教育和机器人教育等学校特色课程的器材成本尚无政策与机制支持,制约课程落地。
(三)加快建设,提升学校数字环境
根据《江苏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天宁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细则》等要求,根据计划针对凤凰新城实验小学、龙锦小学、延陵小学、红梅实验小学、丽华新村第二小学等进行了数字化环境提升工作,完成了第三批(三所)学校无线覆盖、数字化实验教室建设工作。形成近期改扩建的东坡小学、北环路小学、光华学校、北环幼儿园、清凉幼儿园等学校信息化需求、实施方案,确保信息基础建设近期完成。召开“智慧校园”评估研讨会,初步确定二实小青龙校区、博爱小学、局前街小学、解放路小学、郑陆实验学校等按计划申报省、市级“智慧校园”,并形成提升方案。
成效:1.在学校管理、课程中引进一些新技术、新项目,支持学校信息化特色发展,同时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2.学校信息技术投入进一步加大,数字化环境得到改善。3.梳理了省级“智慧校园”的创建思路,形成相应计划。
存在问题:1.学校信息化工作骨干力量相对薄弱,学校领导、中层顶层设计能力欠缺,对信息化的认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构建平台,提升学校网络安全
根据省、市教育系统信息安全与责任相关规定, 2月启动“天宁区教育信息系统集约化平台”试点工作。经过一阶段运行,通过三次培训,出台相关制度,学校网站信息安全漏洞明显降低,并规范信息发布内容、过程,形成信息发布机制。
成效:1.中小学、幼儿园根据要求关闭自建信息系统,接入常州市教育信息化集约化平台天宁平台(个别学校尚在过渡期)2.学校信息安全被上级通报数量明显降低(目前为个别数)。3.学校信息上报较原来规范、高效。
存在问题:1.部分学校安全意识不高,如学校无线网络使用密码没有经常变更。2.部分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对信息发布、转发责任不明,流程不清。缺乏学校信息化治理的意识和技能。
二、下阶段工作思路、策略
下期将继续围绕“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与应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等既定目标和任务,针对当前各项信息化工作的问题与瓶颈,探索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
1.提炼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引领,初步形成“培养模型思维为具体抓手,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依托中心《 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改进》总课题,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基于实证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活动。
3.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技术应用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依托“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提升教师信息化融合创新能力。
4.指导、规范互联网+教师发展工作室,按照成事成人的原则开展日常研训工作。
5.结合省市教育现代化2035计划,探索教育“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创新途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