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语文>>理论学习>>二实小推荐文章:学科育人的框架释义:本质、内涵与境界,以及有关概念的辨析
二实小推荐文章:学科育人的框架释义:本质、内涵与境界,以及有关概念的辨析
发布时间:2019-10-17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孙秀青

  (一)学科育人的本质与核心价值

  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到位的。“学科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体现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它使人们认识及其实践有别于常识和日常生活,获得长足发展。”“学科是专业化的基础。”“如果没有以学科为基础的专门人才培养,显然是无法想象的。”也正是因为此,学科教学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尤其是在倡导课程综合化的潮流中,学科一定要优化,也一定要打开边界,但绝不能消逝。学科的地位应坚守,学科教学改革应深化,学科建设应加强。

  问题的讨论还需深入,那就是学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究竟怎么准确定位学科核心价值。学科核心价值往深处讨论,一定会触及人。无疑,学科是人创立的,没有人的创造,没有人对知识增长发展的追求,没有人对知识加以专业化处理,形成合理的逻辑结构,就没有所谓的学科;学科是为了人的,为了发展人的,舍此,学科知识只是一堆知识而已,而无任何价值与意义。学科与人的关系很清晰:互动与对话。人在学科学习中得到培育和发展,同样,学科在人的学习中,在人的研究中会有新的拓展和创新。总之,人离不开学科的知识,学科也离不开人,学科的本质与核心价值就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行动中,就在与人发生的关系中,就在对话的建构中。学科核心价值必然触及价值。价值、价值观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中以及个人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活正是有了价值观的指导,才使生活具有了真正的意义,才能使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的生存区别开来。”价值、价值观对儿童发展而言同样如此,而且日显重要。“我们发现,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经常表现出来的几种问题,正在被看成因价值观,或更确切地说是缺乏价值观而引起的,……当具有某些行为问题的儿童被授以某种价值经历时,那些问题在强度和(或)频率上经常有所缓和。”不难理解,学科,这一学校课程的主体,担负着价值教育的重任——让儿童在学科学习中有价值经历,在价值经历中进行价值澄清,接受价值教育和引领,解开价值困惑,培育基本的正确价值观,让生活充满意义。学生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学生的进步,从深层次上看是价值的提升和价值观的确立。人—学科—价值联结在一起,便得出一个结论:学科的本质与核心价值,是育人。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学科育人”。学科育人直抵学科教学的核心,揭示了学科的本质。可见,学科育人是学科本质的应有之义,是从学科的文化土壤里萌发、生长起来的,而不是外加的,是专业化的表述,是深层次的专业问题,绝不是对意识形态的简单应和。

  (二)学科育人的内涵与要义

  学科育人具有丰厚的内涵和深刻的要义。我们可以作些梳理和归纳。

  一是在学科及其教学中一定要见人。当下医院里流行一句话:面对病人,不能只见病而不见人。这就是所谓的医生,仁者也,这是从医之道。教育学是人学,更不能只见学科不见人,更不能只求知识不育人,更要以人为本。前段时间讨论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时,已形成了共识:三维目标仍然是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培育、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从三维目标走向学科核心素养,关键是让师生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将三维目标整合起来,聚焦于人,依靠人的力量。教学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都不能离开人来空谈学科教学,人永远是目的,人永远在学科教学中闪耀,育人永远是学科教学最高的、最终的目的。二是让学生在知识中站立起来。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知识的科学化、系统化是建构学科的基础,学科的教与学都离不开知识这个载体。尽管“知识就是力量”遭到质疑和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仍是一种力量,是生存的力量、发展的力量。这并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把知识当作圣殿,而让人在圣殿前顶礼膜拜,成为知识的奴仆。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里指出:“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学科育人当然也不能离开知识,但知识的获取不是目的,知识毕竟是载体,人要通过知识让人站立起来,挺起自己的脊梁,让人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其中包括成为知识的主人。这一过程用赫拉克利特的话来说,就是“我已探寻过自己”。探寻过自己,就是对知识的超越。学生在知识中站立起来,这是学科育人的重要标志。三是让学生在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强起来。学科不仅给学生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习能力,尤其是要增强具有独特性的学科能力,其核心是创造力。最近中央美术学院的一次招生考试,引起了教学改革的热议。上午考“造型基础”,下午考“设计基础”,除一张试卷外,每位考生在上午下午分别拿到了一根棒棒糖。“造型基础”要求学生对棒棒糖写生,再用线条对棒棒糖进行组合表现。“设计基础”科目要求学生根据拿到的棒棒糖创造一张色彩表达,再根据品尝棒棒糖的味觉体验,对原糖纸的包装进行再设计。这一考题被称为横空出世的试题。出了什么“世”?显然是一种重大的转向:从重知识、重技能、重模仿的考试,转向对想象力、创造力的考查。这一转向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人还有优势吗?回答是肯定的。人的最大优势在于有无限的想象力。学科育人,要育学科能力,其核心是育想象力、创造力,有学习力、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是强大的。四是让学生在思维的训练中活起来。“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杜威还分析了三类学科,即“训练性学科可能脱离实际”“技能型学科容易变成纯机械的”“知识性学科可能无助于发展智慧”。结论是,“把获得知识本身当作目的,或者把获得知识当作思维训练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两者是全然不同的”“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从某种角度看,让学习真正发生,即是让思维真正发生;让学习看得见,即是让思维看得见;所谓深度学习,其中一点应是有挑战性思维的学习。学科教学既要培养、发展一般性思维,注重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元认知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还要培养、发展学科思维,并将两类思维训练融合在一起。学科教学中,让思维飞扬起来,学生在飞扬的思维中活泼起来、活跃起来,有精彩的观念与见解,有创意,有创造。五是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可持续发展。学科育人,育知识、育能力、“育思维”都很重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重要,抑或更重要。“不可轻视相信性格的力量,不可轻信言辞的旷达,除非那已经是他的习惯”“习惯能主宰我们的生活”“我们称这种习惯养成为‘教育’”。窦桂梅的《葡萄沟》教学,如此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正是基于习惯之于学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的确,习惯可以支配人的生活,习惯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保证。一如能力,习惯具有一般性习惯,也有基于学科特征和要求的特殊习惯。同样应将两种习惯培养整合起来、融通起来,学科育人就在其中,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就在其中了。至此,可以对学科育人的内涵和要义作一概括。在文献搜索中,发现叶澜教授早已作了准确的概括:“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她还说,“一种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学科领域的知识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该给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思维方法和特有的逻辑”。

  (三)学科育人的关键与境界

  如前所述,学科育人离不开人,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力量及其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教师。

  学科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编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学识、见识及各种专业能力都与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考试评价、教学制度、教学环境等交织在一起。不仅如此,教师的人格也自然地渗透其中,与所有的教育教学因素相交织、相融合、相互支撑与促进,影响着育人的效果。这种影响虽是无形的,却是鲜明的;虽是无声的,却是胜有声的。其实教师人格在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中闪烁着光彩,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学生的发展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最为持久。因此,学科育人,说到底是学科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在育人。我们常说,教师教学风格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而风格是特殊的人格,人格的力量是育人的主导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论述了教师、学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每个学生要在牢固掌握各门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找到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并在这门学科上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如果学生有一门喜爱的课程,你就不必为他的其他各门课程不都是五分而担心”。他称这门学科为“心爱学科”。其实,“心爱学科”的背后是“心爱教师”,往往是喜爱教师才喜爱这门学科。可见,教师在学科育人中的作用是多么深刻和深沉。因此,学科育人的关键是学科教师人格的影响,学科育人是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影响过程。这既是关键,也是学科育人的境界。斯霞老师正是这方面的楷模。她创立了“童心母爱”的教育理念,并构建了“童心母爱”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但她说,我不知道什么叫“童心母爱”,也没有“童心母爱”的理论。她真的不知道吗?真的没有理论吗?当然不是。她已把童心母爱理念化为教育行为,融化在教学行动中,已成为她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她人格的重要特征。斯霞以她的人格塑造了学生性格与灵魂。当然,教师塑造学生,学生也影响、促进教师人格,这是师生人格互塑的过程。

  (四)有关概念的辨析

  学科育人与课程育人。课程育人与学科育人既是包含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课程育人从宏观层面,对育人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建构较为完整的育人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对学科育人作出规定、提出要求。学科育人是课程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在课程育人的总体框架下进行,体现并落实课程育人总的理念、总的要求等,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更具体,也更具操作性。学科育人映射课程育人的价值,这样才会有大视野大格局;有学科育人的支撑,课程育人才得以落实。

  学科育人与教学育人。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建设“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的差异,学科育人与教学育人同样如此。如果说,学科育人主要从内容的视角,那么教学育人则是主要从实施的视角;但是学科与教学都不能孤立存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假若,只有学科而无教学,育人便失去了必要的、生动的、精彩的过程,同样,假若只有教学,而无学科,育人便失去了重要的载体,而显得苍白,空洞,甚至无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学科育人时,其实已内含教学育人。因此,完全可以说,学科育人,其实是学科教学育人。不过学科育人是让教学更彰显学科的特性和规律。我们以为,对学科育人、教学育人的概念也不必拘泥,课程改革让我们有了整体性的关系思维,这为学科育人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学科育人与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学科育人的另一种表达,教师对教书育人更易理解,更能操作,已成为教师的日常习惯用语。如前所述,教书为了育人,育人就在教书过程中。同时,教学育人不是指向某一学科,更具广泛性,具有一般规律性。如今,提出学科育人是将其纳入整个育人体系,同时更突出学科的价值功能,建立起深层次的学科视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