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光华学校 杜文洁
【摘要】
随着《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标》的落地,培智学校的生活适应课堂集生活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为一体,多管齐下,立足于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需求,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本文以生活适应课堂的开放性为切入点,从开放性的教学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四方面阐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空间,加强学科之间联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回归生活适应本真,使智障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上有效提升生活适应能力。
【关键词】
开放性 生活适应课堂 生活适应能力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立足于学生当前及未来的生活需求,培养学生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帮助智障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课堂教学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传统的“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尤其在个体差异大的培智学生生活适应课堂上。
因此,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中提到:生活适应课程应遵守开放性原则。本课程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堂向家庭和社区扩展,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让智障学生也能燃起对生活适应课程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构建开放性的生活适应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时空,以教师为主导,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把教学过程整合成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开放性过程。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教学后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们掌握生活技能,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一、精心创设开放性教学时空,提供自主探究空间
开放性的生活适应教学课堂应根据教学需求灵活安排在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性教学场所,不只局限于灌输知识的课堂和机械训练的教室。把学生从书本中和单纯的为了某项技能枯燥的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置于开放、多元、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社会中,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提供自主探究空间。
开放性的教学时空包括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放的空间要把以往固定封闭的空间,例如教室、专用教室、虚拟情境室等变为弹性的空间,如校园内各个地方(食堂、操场、卫生间)、家庭、社区公共场所(超市、邮局、银行、图书馆、电影院、公园、动物园等)。生活适应的教学空间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确定,教师可将学生带到教室以外任何有助于开展生活适应训练的地方。例如,教师在训练学生烹饪技能时,可以先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讲解烹饪时的注意事项以及自我保护措施,然后进入专用烹饪室,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烹炒蒸煮,还可以将烹饪训练延伸到学生的家庭,请家长协助训练;还可以带学生走进社区,到饭店的操作间进行参观,感受厨师烹炸煎炒的娴熟技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动手尝试,当一回小厨师,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
开放的时间也可作弹性调整,生活适应技能的训练时间不受学校上课、下课时间的限制,根据训练内容,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或者每天固定某个时间段进行练习。例如,训练学生洗手、刷牙、上厕所等,可以把上课演示、讲解的时间控制在15内,训练学生初步了解洗手、刷牙、上厕所等步骤及应用范围,接着可以安排30分钟进行自主的练习,学习涂肥皂洗手、搓手;学会挤牙膏、握牙刷的姿势;穿脱裤子等。其他时候的练习可以放在平时,在饭前、便后洗手,老师也可以安排半小时进行练习;早晚刷牙,家长也可以安排半小时进行练习;课件如厕,老师可以进行逐一的指导,家长在家也进行强化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枯燥的练习安排在真实的场合情境下,提供自主探究空间,把琐碎的时间进行充分地利用,体现教学时间的开放性。
二、有效整合开放性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之间联系
生活适应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国家与世界领域,具体包括个人认识、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利用社区、国家与民族等内容。虽然现有课标的限定,但是在选择生活适应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每一门课程都不是独立的学科,相互之间内容的渗透,更好地支撑生活适应知识点的掌握。
就个人生活领域饮食习惯中低年段认识常见的食物这一教学内容,笔者曾经设计过《多吃蔬菜身体棒》一课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不能挑食,要多吃蔬菜。教学中,与美术、语文、数学课程分别进行了知识点的整合,学会给蔬菜涂色、数数蔬菜的数量、学习有关蔬菜的量词:一根黄瓜、一颗青菜、一个土豆等,从多角度对各种蔬菜进行认知,在认知蔬菜的基础上再加上绘本故事《小黄狗生病了》引导学生知道蔬菜营养好,要多吃。最后进行了课后的拓展,带学生进校园的菜地进行摘菜的活动,将摘的菜在烹饪课上进行烹炒,品尝。多学科的整合,让单一的知识点多元化,更好地为生活适应服务。
教学内容的开放一方面表现在学科间的渗透,另一方面是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供选择性。同样的《多吃蔬菜身体棒》这课,原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六种蔬菜:青菜、黄瓜、土豆等,在第一次教学中发现A类的学生对这六种蔬菜非常熟悉,后又加入了紫甘蓝、茶树菇等多种较生僻的蔬菜,A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BC类学生则要求保证认识常见六种的蔬菜,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求,更加体现了开放性。
三、合理选择开放性教学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强调生活适应课程要采取多样化教学形式,注重实践与操作。教学形式要服从于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特征、学习方式 等,注重实践与操作,避免脱离实际和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目标、内容、 条件、资源、学生需要等,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形式,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获得体验与感悟,发展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学习训练,既可以由教师教、自己模仿学习,也可以向同伴学,关键环节请教教师,还可以通过尝试,暴露自己的行为问题,教师提出改正建议等。在选择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笔者学校所研究的生活适应300课的课题,正是在生活适应教学方式上的突破,紧随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研究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活适应课程上也能利用新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学习。《购买水果》的课例,利用尚学平台在线上进行正确挑选水果,领红包赚取购买资金,学习付款,然后线下走进水果店,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购买,最终达到学会购买水果的目标。当然除了利用数字化进行教学,还有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竞赛、小组讨论、体验分享、合作探究、个别辅导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突破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凸显了主体意识,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多元融合开放性教学评价,回归生活适应本真
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科学看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与进步,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与筛选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开放、整体的生活适应课程评价体系。通常在期末对学生进行生活适应技能评价时,常用完成、在家长辅助下完成、不能完成三种单一的方式进行评价,老师对学生也是一个主观臆断,其实学生们的身心特点差异,学习起点不同,掌握技能速度有快慢都是教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导致生活适应能力训练的终极目标及发展的空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要正确看待结果,允许训练结果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采取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他评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化评价标准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纵向发展。运用多种方法,采取多种形式收集来自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信息,全面地评价学生。利用家庭联系本,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家长也可以通过拍视频、照片等方式反映学生生活技能的掌握情况。
生活适应课程实行开放性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需求应是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
注: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研究项目“培智学校网络课程生活适应三百课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8年第8期,第52-54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