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科研>>理论学习>>郑钢:这十年,课堂教学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文刊于《第一教育》2020年第一期)
郑钢:这十年,课堂教学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文刊于《第一教育》2020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2020-01-03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恽亚青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将过去。毫无疑问,这十年是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十年,人类的创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世界。这十年,更是关乎人的教育转型变革的十年,教育在技术驱动下发生各领域里呈现着聚变、嬗变和蜕变。在这一系列变化中,课堂教学的变化是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生命质量。

教学思想(Teach Thought)是美国一个专注于K-20教育创新的研究机构,致力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思想引导,资源策划,课程开发,播客出版以及学校面对面的专业发展指导,促进教育教学变革。在即将告别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该教育组织发布《 这十年,课堂教学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文,揭示过去十年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

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公断人”

文章开宗明义阐明了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身份:“知识和文化的公断人。”这一论断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公断者。为什么?过去的十年,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引领下,知识传播的方式和生成的速度正在发生变化,知识浪潮汹涌而来。知识不再像数十年、数百年前以静态的,或者是缓慢发展的,而是动态的,非常迷乱的和汹涌澎湃的。

这给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挑战,使得教学成为极具艰难和复杂的工作。面对复杂、多变和纷杂的知识,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公正的标准,具有公断力和仲裁力,去伪存真,公断和鉴别什么是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知识,公断什么是值得传递和传播的文化,这样才会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真正的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会给学习者带来福音,而不是灾难。文章还提到,今天的时代信息是过剩的,但是智慧是缺乏的。  

技术的发展不仅带给学习者知识形态的变化,还带给学习者学习形态的变革。课堂和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唯一的途径,任何人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任何信息,泛在学习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混合学习、自适应学习、在线学习.....正在对学校的功能和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挑战。然而,教育从不单纯根据技术需求来变革,或者说通过技术来达到目的。教育的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人术”;教师是经师,更是人师。任何技术的变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当学生对学习失去动力和兴趣时,技术是无法替代教师的鼓励和激励;当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困难,技术是无法面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当学生在迷失人生方向时,技术是无法给予学生指向迷津和人文关怀的。

当教育技术在教育场景日益常见时,教师的作用愈发重要。只有教师才能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个性化关怀和呵护,使学生在冷冰冰的技术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和传递人性的温暖。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纷杂知识的洞见者和判断者,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者,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动力激发者、情感呵护者,从而真正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

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不仅带来了新型的教与学模式,还衍生重要的教育变革力量--大数据。教育大数据已成为推进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和创新的战略选择,原因在于数据蕴藏着分析价值和路径指向。教师能够借助技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到底是怎么样学习的?学生“怎样”学习才能学的更多和更好、更精确?还能帮助教师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

然而,数据的价值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洞见和观点,数据有多正确取决于使用者的观点。在许多学校和教室中,教师只是以审查的视角评估数据,而不是关注内容本身,或者对学生好奇心,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或批判性思维或其他任何价值观的分析。

技术的应用还带来另一个变化:学习借助媒介可以反复和分享。数码设备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数码设备促进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使得学习者轻而易举地获得所需要的资源,支持了多模式和多形式的媒介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数码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教学互动,还使得移动学习成为可能。由此,课堂上学生可以借助教学软件或设备反复学习,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学习,直到满意为止,这在数十年是不可想象的。技术可以并且将代替老师来执行许多基于技能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自动化而不会失去功效。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素养是指读和写的话,那今天信息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素养至关重要。因为有了数字技术,阅读和写作能够不断地反复,而且可以通过媒介与他人分享,这就要求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现代素养公民”。社会化的思想,多模态方式,复杂的文本组织方法,繁琐的缩写和首字母缩写、不同媒介形式的转换.....这些都是数码技术带给阅读带来的变化,要求学生具有数字化素养的读写能力,而这一切的变化,亟需教师不断积极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成为信息时代的真正“原住民”。

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师能够正确地面对信息技术和手段,举个例子,APP教学应用程序日益受到青睐,成为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学生的学习工具。但是,还是存在着些许问题,教师要么彻底放弃那些应用程序,无视APP的应用价值;要么只是断断续续或者孤立地应用他们,没有与教学真正地联系起来,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这并不是10年前很多人预测的未来。

移动学习的内涵不断地拓展

如今“移动”已成为时代的标签,信息、交流、搜索、购买、确认....都是呈现者“移动”的特征,这是因为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式学习也日益成为趋势。当说起“移动式学习”,以前人们经常会想到是社会考察或实践,仅仅是局限在学校到某一个场地的移动。在过去十年,移动式学习越来越来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越来越多的教室里按照学习功能或任务划分的区域,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学生不再像以前长时间地固定在教室的座位上,能够自由走动;其次,教育进一步回归生活,学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联系更为密切,越来越多的老师将课堂搬到校外,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学习,培养他们在真实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式学习的时代内涵还在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携式移动学习模式,也就是说,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借助网络和设备进行学习。移动式学习环境的建设如今成为未来学校建设的重要方向,教学思想的专栏作者特里希克(Terry Heick)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移动式学习环境的特点:资源随处可得、可监测的、智能化的、可视的、能玩的、异步的、能自我引导的、多样的、能修复的、混合的、时时的、真实的。

在移动式学习环境中,有一种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是包括自我监控和目标制定在内的元认知知识,布鲁姆提出了知识的四大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计划事情、自我监督计划进度、根据监督的情况进行适度调节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学生才会经常评估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同时高效使用二台甚至三台数码设备,积极参与项目化学习中校际合作,与专家保持定期和良好的沟通,在真实的社区环境参与实践和实验式学习。元认知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学习者。

教师的领导力体现在“破坏性创新”

传统意义上,教师的阵地在于课堂,在于教室的一方天地,或者局限在校园和社区的范围内,他们坚守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地“昨天的故事。”然而,师道尊严,传统教学的观念在过去十年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权威,或者唯一的拥有者。教师被要求具有强有力的创新能力、引导能力和影响能力----是指不断地寻求课堂教学的变革,在课堂之外发挥影响力,但又不失去与学生联系的老师。如果教师不积极变革和创新,那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森教授曾提出“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成长的关键,在于教师应成为破坏者,而不是被破坏者。创新型的教师,从根本上来说,是破坏者,是破坏教学内容传统的选择和传授方式,创造性地用社交媒体分享理念和给予鼓励,直接用多种方式与学生和社区保持良好的联系。一个创新型教师,再也不能照本宣读,在某种意义上必须否定自我,进行“破坏性地”教学。

近年兴起的博物馆式学习、日益受到重视的“STEM”教育、“混龄、跨级”的教学方式、基于真实世界的学习、全息式学业评价、跨学科教学、具身式学习.....这些课堂教学的变革本身就是教育“破坏性创新”的结果。“破坏性创新”需要教师不断都挑战已有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打破学校和社会的围墙,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探索适合时代发展对于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方法。

平等、个性和联系比以往更为重要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教育平等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世界上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的目的旨在推进教育平等,但是教育平等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人们关注的是获取技术、社会经济问题、语言障碍、标准化评估、WiFi速度和许多类似的技术问题;现在,这些问题不再是教师们经常谈论的中心话题,更多教师关心的是课程、教学、社区参与和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话题,这些挑战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具有内涵指向和质量导向。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平等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过程平等,而不仅仅局限在起点平等和结果平等。过程平等强调的是对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教学,教育过程公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质量,涉及无数的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教师承担主要责任,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十年,老师与同伴和学生的交流和联系更为频繁和密切,老师要不断地与同侪一起学习、制定计划、分享和合作。只有这样,才会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老师还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像老师一样,与同龄人开展合作和交流。教师们意识到培养学生的社会化技能与教授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全球化正在影响着学生的社交活动和范围,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潜在的合作者和交流者,尤其是那些说外语的学生,这会带给学生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同理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