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前正是人透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依恋行为互动经验,建构与理解何谓关系、他人是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特性。在这些互动中,慢慢形成一套看法与观点。之后便会依着人所建构的参考架构,因应生活世界的运作,并自动化反应他过去的经验感受与认知信念。
一、案例分析
例:妈妈带着3岁的孩子坐捷运,小孩在捷运上又叫又跳、拍打窗户,捷运上的其它乘客都因此被骚扰到而将目光转移过来,应该怎么办?
我要乖,因为别人不高兴?
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心理学教授、美国纽约州临床心理师陈永仪表示,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最好避免因为自己觉得很丢脸而生气地对小孩大吼:“你没看到旁边叔叔,阿姨不高兴在瞪你吗?不要玩了!”
第一,孩子不应该一直从外在他人的表情或反应学习到到什么是情绪,而非从自己的感觉认识情绪。
第二,一个人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应该是由他所做出的行为合不合理来决定,而不是因为害怕我如果继续那么做,我就是一个不能够讨人欢心的孩子了。或是因为别人或不高兴了,我不能够让别人不高兴,因此,我停止现在的行为。
家长们不妨先静下心想想看,今天之所以必须引导孩子或教育孩子不能够在大众捷运上这样又跳又叫、拍打窗户,并不是因为今天家长或旁人不高兴、摆出脸色给孩子看了,更不是因为孩子继续那么做,就没人会喜爱他了,而是因为能够让人这样跑、跳的场所是像公园之类的场所,而不是像捷运这样的公众交通工具!事实上,3岁的孩子已经拥有有沟通与思考能力了。
家长们可以先同理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因为出来玩很开心,所以又跳又叫,对不对?”接着,再告诉孩子能够让人这样跑、跳的场所是像公园之类的场所,而不是像捷运这样的公众交通工具。
1、语言发展影响情绪表达
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幼儿保育系傅清雪助理教授认为,孩子可能是因为感到开心,加上还未能了解所谓的社会规范,才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但是很多时候大人会马上就用已经熟习的社会规范套用在孩子身上,并且认定孩子应该要跟我们做得一样好,其实这样是不太合理的,事实上,孩子可能根本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一时情绪很高涨,才会在捷运上又叫又跳。
此外,每个孩子对于语言的发展也不全然相同,有快、有慢,这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表达与肢体动作,例如,这个3岁的孩子语言能力还没有非常好的时候,他有可能是藉由夸张的肢体动作的表现,想表达他今天能够出来玩,很开心。此时,父母可用引导方式,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久而久之,孩子的表现较能符合大人的社会规范。
2、增加孩子生活体验
傅清雪助理教授建议爸爸妈妈不妨采用渐进的方式,也许爸爸妈妈平日工作较忙,少有机会带孩子一起坐捷运出游,孩子难得有这样的体验,才会感到特别兴奋,因此,爸爸妈妈一方面要不断耐心地让孩子知道合理的社会规范是什么,另一面也要尽量增加带孩子出门,体验不同环境的机会。
二、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陈永仪教授指出,家长从小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就可以多多问问孩子: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呢?家长同时也要学习接受孩子真正的感受与情绪,引导孩子认识真正的情绪,并且让孩子能够轻松地与你分享他的感觉,而非学会压抑真正的情绪,只是为了成为一个要讨人欢心的乖小孩。
1、问题情境:
我的孩子好爱哭,而且一定要一直抱着他,他才会停止哭泣、乖乖睡觉,可是,我好担心孩子一哭就去响应、抱他,长大后孩子会不会变得不懂得控制情绪,甚至会变成小霸王、爱哭鬼,父母必须不断地去满足他才可以?
傅清雪助理教授表示,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在婴儿时期的确有些孩子是很喜欢人家抱他的,爸爸妈妈在孩子还无法用语言表达情绪与需求时,应该还是要以安抚孩子的情绪为优先。在孩子哭泣时,父母不应该置之不理,认为那么做就可以让学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这种要求婴儿自我控制情绪,是缘木求鱼的想法。
在宝宝哭闹不停时,应该立即检视他是不是有任何生理不适的状况,适时给予拥抱,也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在回应着他,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并不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此外,不妨也可以试试看给予宝宝安抚奶嘴,心理学者佛洛伊德就曾经提到如果口腔期没有被满足,到了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暴力的倾向。
事实上,2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感觉得到主要照顾者的情绪,换句话说,如果主要照顾者经常出现疲累、不耐烦、担心等等的负面情绪,宝宝也能感觉得到,进而被影响,因此,傅清雪鼓励爸爸妈妈应该多善用一些育儿工具与资源,让自己的情绪先保持稳定,才能进一步给予孩子正面的影响!
2、认识孩子情绪、给予合宜回应最重要。
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幼儿保育系副教授陈姣伶认为,哭对于婴幼儿来说,不单只是情绪的表达,更是一种求生的本能!不论何种原因哭泣,如果爸爸妈妈都不给予回应,宝宝很容易会觉得这个求救的方法根本没有用。
很多家长误以为当孩子停止哭泣,或是越来越少哭,表示自己给予的训练非常有效,事实上孩子不再哭泣或是越来越少哭泣未必是件好事。他之所以停止哭泣,有可能是因为觉得反正求救也得不到响应,这样的孩子可能对于外界的反应度也会跟着慢慢降低,因为他缺乏感受爱的经验与响应,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对他人也会比较冷漠、缺乏热情。
这就像是当孩子犯错时,如果家长用严厉的打、骂方式处罚孩子,也许短期内也很有效果,因为孩子害怕被打,所以不敢再犯相同的错误,但就长期来看,如果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无法了解他不当行为造成的后果,学会负责,以及他为何不能那么做的原因,不断打、骂,只会让孩子学会如何逃避被家长处罚罢了。
换句话说,有些教养方式,短期看来似乎成效卓越,但是如果将时间轴拉长来看,可能对孩子会造成更多负面的影响。因此,陈姣伶提醒家长,认识孩子的情绪状态并给予合宜的响应,远比期待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更重要。
3、回应:孩子哭闹,怎么办?
傅清雪助理教授与我们分享以下三种回应孩子哭的方法:
1.转移目标
2.利用正增强与约定的方式,与孩子约定的内容,必须是孩子能够达成的。例如,当孩子哭闹着要吃糖,爸爸妈妈可以与孩子做约定,他乖乖地先把玩具收好,他就可以吃。
3、善用同侪影响力。2岁以后,孩子们就可以互相玩在一起了,可以帮孩子找一些正面的标竿,用正面鼓励的方式,让孩子由朋友身上学习如何控制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非只会用哭闹的方式。
三、幼儿情绪教育四招
TIPS 1 :引导孩子善用语言表达情绪与需求
例如,2岁的孩子很想吃桌上的糖果,他可能会用手指着糖果,说:“糖果”。如果家长听不懂孩子的意思,孩子因为急了就开始哭闹,甚至拍打桌子或大人等,大人也会觉得孩子怎么那么不乖?!家长应该多花时间了解孩子的个性、需求,同时,也要让孩子清楚学习运用好一种主要沟通语言(意指有些家长过于急迫想要同时教孩子多种语言,反而让孩子对语言的意义混乱,进而影响表达能力),当孩子越能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就越少出现随意哭闹的行为。
TIPS 2 :家长先学会控制自己情绪
有些家长会不自觉将自己对生活或是配偶不满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大吼大叫“我对你那么好,你还不知足,你还那么不乖?”等这些都是极差的示范,因为你如何对待周遭的人,甚至配偶,这些都深深影响着孩子,孩子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模仿大人,大人自己如果都做不好,更不该要求孩子必须做到。
尤其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会开始人生第一个反叛期,有些家长一听到孩子总是说“不要、不要”就失去耐性,甚至把自己认为是为了孩子牺牲或受的委屈等等,就一股脑地对孩子叙说,这不仅无法让孩子学习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还会对自己失去自信心,觉得爸爸妈妈过得不开心,都是他的错!
TIPS 3 :引导孩子适当宣泄情绪
陈姣伶副教授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多走出户外运动,或是引导孩子用画画的方式随意画出自己的心情、遭遇的人、事、物等,也可以与孩子一同阅读绘本,透过对书中角色情绪的理解(不开心或难过),学习模仿情绪表达或调节的方法。但是,千万别要求孩子压抑情绪或是要求他们不准哭,因为情绪如果没有适当的释放出来是相当痛苦的,而且会慢慢越累积越大,成为更大的负面能量。
TIPS 4 :耐心地倾听孩子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一书提到,很多孩子心情不好时,只是想要诉说一下心情,而不是要父母急着告诉他该这样处理事情、该那样处理事情,那样只会让人感觉自己很糟、很笨。久了,孩子不再对父母诚实说出自己的心情,总是有被订正不完的事,一下子被订正不该生气、不该小气、不该无理取闹,下一刻又被订正这句话不该这样说、那句话不该那样说……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想要表达,也不会表达了。
在任何关系中,都可能是如此,如果关系中的某个人有强烈的对错价值看法,而另一个人不想听到被那人批评、矫正、攻击,那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闭上嘴巴,也封闭耳朵,于是,关系也越来越疏离。
(转载:心理学空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