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语文>>理论学习>>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路径
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0-06-05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黄月美

                 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路径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高中语文教与学》  2019年第2

编者按:义务教育阶段的统编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计划,整本书阅读与探讨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的十八个任务群之一。因此,整本书阅读已然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合理思考离不开视域与视角的限定

       关于整本书阅读,我一直着意于它的课程属性,以区别于泛意上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强调的是学生的个人兴趣,而阅读也多停留在感受层面,未见得能够自觉地上升到理性的认知高度。在杜威看来,仅有兴趣的满足和一般性的感受,而未经历理性的推断与反思,就很难说建立了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样的阅读算不上教学意义上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合理的课程安排与理性的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也当如此,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化势在必行。思辨读写强调以文本的理解与评价为目的,以分析与论证为基础,追求确定、清晰与合理的断言。这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的主要策略与路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热衷于鼓吹抽象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而忽略了理解与评价的具体性与合理性——事实上,这样的阅读理念也破坏了多元理解的根基,一元理解不存,多元理解焉附?结果是,让学生养成了看似多元实则空泛、看似宏大实则疏阔的思维恶习。

       “思辨读写以达成合理的理解与评价为旨归,合理地限定读解的范畴与视角,恰恰是达成这种合理性的必要前提。有人一看到限定,就认为它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妨碍学生的思考;在我看来,这样的限定恰恰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框架与抓手,让思维一开始就远离空疏与浮泛,走向具体与合理。

二、母题的确立是课程化的起点

       阅读不能漫无目的,没有方向的思维不可能走向确定;不能宽泛无边,没有边界的思维难以走向清晰;也不能没有焦点,没有聚焦的思维难以走向精确。在单篇文章的教学中,因其主题的相对集中和内容的相对单纯,限定的缺失往往不会带来明显的思维混乱;而在整本书阅读中,当我们面对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悲惨世界》这些主题和内容都纷繁复杂的文本时,限定思维的条件就很重要了。

       母题的价值在于确定思考的方向与范畴。有了方向与范畴,阅读就有了一个目标。母题的确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本的题旨。无关题旨的,可存而不论,甚至弃置不论。像《三国演义》,处处是阴谋诡计、刀光剑影,但小说的内核不是谋略与刀兵。若盯着这些表象,阅读理解的方向就会走偏。有人用《三国演义》来讲三十六计,实在是浪费了这部巨著的文化教育资源。姑且不论在中学普及三十六计的负面价值,仅凭他津津乐道于神鬼巧计而无视小说对儒家政治的思考,就已经构成了对《三国演义》的贬低。

       同时,母题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文化发展与精神成长的需要。像《红与黑》,小说写的是于连波谲云诡的人生与命运,贯串始终的,则是于连那喷薄欲出的野心以及野心与尊严的交战,是切进文本的捷径;以野心切入文本,无疑也是切入学生精神世界的通途——现代人追逐功名利禄的勃勃野心与生命尊严的矛盾及由此而引起的生命焦虑,远超于连及其时代。因此,我将《红与黑》的教学定位为野心与尊严,在野心与尊严的意义上理解于连和他的时代,而不要将它读成了婚外恋、三角恋式的言情小说。

       母题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独特的关联与聚合效应。母题是人类文学中最基本的、最普适的意义范畴,它超越古今中外,无关文化差异,举凡人类精神文化产品,都会涉及这些范畴,比如冒险、功名、成长、野心、苦难、罪恶等,无论题材怎样,主题如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脱离这些母题。因此,母题的关联效应远比主题要广泛,这也是我不以主题而以母题切入作品的一个原因。譬如,通过成长母题,可关联众多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写鲁滨逊在冒险与生存斗争中的成长;《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也是成长;《三国演义》写出身贫寒的刘备心怀野心,在群雄逐鹿中左冲右突,不断成长;《红与黑》写于连在野心与尊严的驱使下错乱乖谬的一生,最终却怀着喜悦的心情走上了断头台,这也是一种精神的成长;哈姆莱特、冉阿让、聂赫留朵夫、俄狄浦斯王等,都可作如此分析。

三、议题选择与问题设计的要领

       有了母题,就有了思维的方向。但如果缺乏必要的框架与抓手,学生的阅读未必能进入有效的思维状态。因此,思维工具与认知框架非常重要。在整本书阅读中,我用结构化的     议题来解决思维框架的问题。所谓议题,就是需要辨析与判断的命题;结构化指的是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

       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议题的讨论不是目的,母题的思考才是旨归。在《三国演义》的阅读中,围绕功名与道义,我确立了下列议题:1.一群野心家(主公系列)2.曹操的成功哲学3.刘备的道德焦虑4.性命与名节(降将系列)5.梦断帝王师(谋士系列)6.……

       议题1:梳理小说中大大小小的野心家即主公,看他们如何处理功名与道义。《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涉及社会各阶层与各行业,但引人瞩目的肯定是那群志在图王的主公。小说借煮酒论英雄一节罗列出来;第九十三回王朗骂诸葛时又做了一次铺陈: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确实,这些人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为了实现帝王梦,蔑视礼法与人伦,践踏良知与道义,充分体现了功名与道义的尖锐冲突。

       不仅如此,小说的价值理念也在功名与道义之间摇摆,显示了儒家政治文化的内在悖逆。曹操是奸雄,无恶不作,作者恨不得食肉寝皮,但不时流露出对曹操的钦羡与偏爱,因为曹操在事功上卓有成效;刘备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仁爱君王,却处处透露出虚伪与狡诈;刘璋颇有仁爱之心,但懦弱无能,小说虽不无同情,但还是掩饰不住鄙夷,无论是曹操、诸葛,还是刘璋手下,几乎众口一词地嘲弄他是守户之犬。野心家的人物群像,正是思考功名与道义的绝佳材料。

       议题2:曹操的成功哲学,简言之,就是践踏道义,玩弄道义,将道义变成实现野心的工具。人们说曹操善变,忠君与欺君、诚实与诡谲、仁慈与残暴、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才、多智与愚蠢、超级自信与多疑善变、勇敢与胆怯、大公与利己,忽东忽西,变幻莫测。其实,曹操的成功哲学是不变的,那就是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切为了成功。儒家文化将做人奉为人生的圭臬,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大多是道德人格的典范,但曹操显然是个异类。他无视一切政治、道德与人伦的限制,无视别人的感受与世人的褒贬。那么,在以道德相标榜的传统社会,为什么是一个彻底践踏道义的人取得了巨大的功名?

       通过这些议题的讨论,聚焦对功名与道义的思考。看起来议题不同,但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指向性,从不同的角度促使学生思考功名与道义的复杂关系。

       再说议题的结构性。一盘散沙,只能提供碎片化的信息;合理有序的结构,才能让思维进入有序与逻辑。比如《三国演义》的议题结构是这样的:

图片1.png

       以人物的分类与分析为主,解剖不同的人物系列,就在总体上把握了功名与道义的内涵与关系。按照我的理解,《三国演义》是洞察儒家政治的一扇窗户,其教学价值就在于理解儒家政治的得与失,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矛盾,非此无以触及文本的内核。文化是一个族群共同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儒家政治与道德的内在矛盾必然会表现在各阶层各行业的行为之中,对不同人群的行为分析,可以聚焦这个共同的文化观念。

       最后是具体的问题设计,通过问题达成对议题的分析、论证与判断。我在《整本书阅读: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鲁滨逊漂流记〉思辨读写实践》一文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找到具有生发性整合性的问题,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整合性生发性是设计问题的两个考量。好的问题,既能将作品的内容聚合起来,形成清晰的理解与旨归,又能触及作品的诸多因素,关涉作品中的局部与细节。这样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思维才能在感性与理性的对话中趋向清明与开放。

       相对于框架来说,问题就是阅读与思考的抓手。确立了方向,提供了框架,再借助合适的抓手,阅读过程就转化成了思考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建构的过程。这就是教师的价值,的价值。

 四、思辨需要方向、框架与抓手

       母题、议题与问题,从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最终聚焦人物、情节等具体内容,聚焦文本的细读与分析。在教学中,通过文本的细读与分析,最终又聚合到议题与母题上,这就是我的思辨读写的基本思路。

       之所以做这样的层次划分,就是为了明确阅读视域,校准阅读视角,相关性低的内容暂且存而不论,以保证思考的深度不被过度的发散思考所诱导,尽可能减少思维推进中冗余信息的干扰,也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与消耗——“三题定位的逻辑边界尽可能保持清晰,这对于思维尚处于发育之中的学生来说,有利于他们在一个确定、明晰的框架中推进自主的思考。

       思辨需要方向、框架与抓手。很多人习惯于将思维的准确性、合理性与思维的多元性、开放性对立,似乎一讲理性分析与论证,阅读的自由与精神的愉悦就荡然无存。还有一种言论,似乎一进入理性分析,学生就会索然寡味。自由与理性、兴趣与理性之间,原本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处理得好,相得益彰。反过来说,感性直觉不一定能带来自由与愉悦,可能只是肤浅与无知。还有兴趣,在教育的意义上,兴趣不仅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也可以作为教学的终点。

        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算是一种新的阅读形态,对习以为常的教学生态也带来了某些挑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整本书阅读或可成为语文教改的发动机。之所以特别强调或可,隐忧就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否在真正的课程与教学意义上运行,而不像先前那样,始终处在边缘和角落里,靠兴趣与感觉来支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