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黄梅雨季,带着特殊的气息,悠悠然地笼罩着整个城市。蒋琳教师发展工作室的第五次活动也如约而至,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焦溪小学的郑守亮老师和黄丽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节精彩的语文课堂。工作室负责人蒋琳校长和焦溪小学金东旭校长与大家一起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高屋建瓴的建议。
第一位郑守亮老师,带来了一节充满童趣的《要下雨了》。这堂课围绕着下雨前小动物们的活动特点及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展开叙述,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郑老师的课堂板块较为清晰,教学语言富有童趣。在行课过程中,紧抓低年段语文学习的要素,将重点放在字词教学和朗读指导上,扎实有效。在生字教学时,针对生字词音、形、意等方面的难点结合多媒体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朗读指导时,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二位黄丽丹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的阅读课文《金字塔》。这篇课文包含了两篇短文,分别是散文《金字塔夕照》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课文形式新颖,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了这一古老文明的遗迹。黄老师紧抓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以焦溪古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抒情性散文和说明性文章语言的不同之处;在随后的教学中更是以文本为依托,聚焦两种文体的不同表达特点,感受课文语言魅力。不仅如此,黄老师还尤为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借第一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模仿散文的表达方式;与学生共同研究第二篇课文的编排目的,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策略。整个课堂张弛有度,自然流畅。
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工作室老师们集中展开评课,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研讨气氛十足:
郑守亮老师执教的《要下雨了》就地取材,以最近几天的阴雨天气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的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郑老师在教学中以读为本,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书形式多样,有层次感。同时还关注到了书本中的泡泡图,在语境中进行多音字字义的辨析,从而确定多音字的读音。黄丽丹老师执教的《金字塔》采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并统整了本单元的习作内容,为后面的习作做了铺垫。整节课版块清晰,教学过程中,黄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努力实现阅读与表达的自然连接。
——兰陵小学喻玲娜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深有感触,也想在以后的活动中做出探索:从生活入手,以学生生活之处的真实情境引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读为抓手,和学生一起熟悉课文,理清脉络,品词析句;放书本于手,指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提示信息和课后练习,勾联单元练习中的有效内容,巧妙整合,指导迁移。
——香梅小学缪依
郑老师勇气可嘉,作为一名男老师第一次挑战一年级的公开课。低段的第一课时,他首先带着孩子们带通课文,相机教学“阴沉沉、闷、空”等词语,解决难读的字词,扫除阅读障碍,抓住文中有哪些小伙伴和填空梳理文中的情节。接着,他还引导孩子们读懂课文。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有思维含量,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在教学小白兔和蚂蚁的部分,教师引导孩子们想象说话,句式训练,还让学生发现蚂蚁搬家的原因,将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红梅实验小学王红
郑老师的课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男教师的低段课堂有些不一样的味道:简洁亲切的语言,大气沉稳的课堂风格,给一年级孩子一种不一样的享受。郑老师围绕“说”开展了一系列的说话练习,教师能整合单元内容进行设计并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丽华三小蒋莉
语言的习得从仿照开始。郑守亮老师在课堂中巧妙的抓住小蚂蚁片段的语言空白点进行练说。通过模仿文章前面燕子、小鱼的说话结构 ,练习小蚂蚁会怎样说话,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练说环节中,从说蚂蚁搬家的原因到填空式的练说句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郑守亮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帮助学生感悟语言表达特点,在不断地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虹景小学吴静
最后,蒋琳校长和金东旭校长在大家的热切期待中,分享自己的听课感受。蒋校长首先表扬了两位教师认真的态度和对语文要素的重视。同时也指出,低年段的课堂一定要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文识字也应自然无痕,点面俱到;高年段则更因关注教材本身的特点,做好课程资源的整合,让学生有所得。金校长则强调,优秀的课堂必然有着恰到好处的思维含量,面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孩子更多地言说,充分地表达,这样的教学才更具生命力。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关注了不同年段的教学重点,准备充分,特点鲜明,可圈可点。两位校长的点拨更是让大家受益匪浅。对于工作室的老师来说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是短暂却弥足珍贵的,相信大家也都将在一次次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文稿:龙锦小学 李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