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音乐>>常态教研>>“后疫情时代”的音乐教学:把困难当契机
“后疫情时代”的音乐教学:把困难当契机
记音乐学科博小联校六月“云”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0-06-30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金燕南

6月24日上午8:30,博爱联校音乐教研组进行了本学期最后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延续了上个月线上交流的模式,多位资深教师对“后疫情时代”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音乐教学展开了各自的阐述,为今后的联校音乐教学工作添砖加瓦。

第一位分享的是焦溪小学的徐玉兰老师。徐老师认为“后疫情时代”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听感听觉,多设计节奏练习,以减少飞沫传播的可能。而在必要的歌曲教唱环节中,因为教室里没有钢琴,老师嗓子多少会吃不消,可让学生先跟着范唱学习,老师有机使用手机钢琴APP,根据不同年段的特征,设计出有意思的音符识记方法,以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位分享的是博爱小学的姜雷老师。姜老师提出当前形势上课离不开口罩,不戴不安全,戴了又太闷。面对此情况,可变换上课方式,如引导学生打节奏,这样学生反而注意力更集中,参与度更高。除了设计打节奏的环节之外,姜老师表示让学生自备一本音乐记录本很有必要,尤其是对于中高年级学生。例如“戏曲”的单元,以及民族打击乐、西洋管弦乐等,除了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学生对于听辨乐器的音色也是饶有兴趣。

第三位分享的是清凉小学的陈健老师。本学期,陈老师着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六年级学生,先由老师从网上搜寻视频资源,进行改良后投入到课堂中,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编。这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其中一个主要的环节为“拍桌子节奏练习”,老师对该环节进行深入挖掘,涉及时值、节奏型、声音高低等要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听辨、对比、创编,同时老师也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身边可用来做节奏律动的物品。六年级的学生对此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一些平时表现不算太好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其中。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陈老师则把重点放在欣赏和识谱上面。对于每个学期的考核,在本学期也具体实施为以听辨为主。

第四位分享的是博爱小学的单玥老师。单老师分享了防疫期间用网上流行的“手指操”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书本上的内容也重点放在音乐欣赏一块。在注重欣赏的同时,单老师也没有放松学生的识谱,她很巧妙地在复课初期让学生先去识竖笛曲的谱,等到疫情有所缓解,学生都摘下口罩的时候,竖笛的谱也全部识下来了。此时,单老师慢慢地把侧重点转移到竖笛吹奏和竖笛谱的视唱。

第五位分享的是龙锦小学的任玺铮老师。任老师在防疫期间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并且定期做一些小训练,效果比较显著。任老师表示她跟姜老师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在注重培养学生恒拍感的基础上进行快慢、强弱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听辨出韵律和基本节奏型。在学生有一定基础和感觉之后,做到熟练运用节奏型,如遇到一段陌生的曲子,节奏都能很快地读出来。这也是低年段的老师们要重点培养的能力。

第六位分享的是博爱小学的钮小媛老师。钮老师首先分析了生成“后疫情时代”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对于如何保证“后疫情时代”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现实问题,钮老师给出几点自己的想法:1 “后疫情时代”可作为研究课题,从防疫期间音乐课堂面临的挑战、现实条件的严峻状态等不同层面,从无钢琴、口罩问题、教室空间狭小等现实问题,相应的对策为:用肢体语言作为切入点。对此她推出音乐小妙招:各年级开展防疫的活动,具体可实施为用手语表达爱的幸福感;2 直面困难,“谋智谋法谋效果”。她提出以欣赏、律动作为主线,包括歌唱的曲子,再利用不同的资源,在不同的空间给予学生指导;3 直面难题,变危为机。当课堂上有新发现的时候,思考为什么学生会愿意去参与。对此钮老师举例分析:借助了音乐以外的一些形式,如故事的形式、视频的形式,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情怀,一方面也让老师有了更多惊喜和发现。最后她说道:“大概这个就是音乐的力量吧。”

会议最后,联校教研活动负责人任玺铮老师对此次线上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因为此次疫情,让音乐学科的教学有了新的机遇、新的契机,老师们开发出了新的思路,从而得到新的启发。无论如何,音乐素养的培养、音乐要素的关注始终是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一双双戴着口罩的眼睛都是透亮的、渴望的,音乐教学的真情和初心也是不变的。(文:唐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