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管理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据江苏省教育厅苏教基函〔2019〕19 号文件精神, “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作为前瞻性强、实施水平高、育人成效显著、推广潜力大的项目,需要进一步大胆创新,深化改革,进行重点培育和精心打造。本学期,我校为了更好的落实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关于全面推进“‘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发展与应用”等相关工作要求,现将我校本学期信息化相关工作进行梳理,整合如下:
一、明确目标,定制互+项目研究策略
根据区教师发展中心要求,学校互+项目的开展采用3+2的形式,即语、数、英三门主要学科+两门术科共同开展研究。每学年每个学科要形成10个有效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包,并通过互+工作室的审核。以此为目标,我校定制了如下的策略:
策略1:加强学科内数字化学习研究,把研究计划,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写进各学科期初工作计划。发扬学科内优秀青年教师挑大梁,学科负责人作保障的理念推进研究顺利开展。
策略2:以学校信息中心、项目责任人、分管校长为纽带,链接每个学科,协调各学科项目研究进程,把掌握项目研究实时动态,把控整体研究方向。同时,引入丰富的校外研究资源,丰满各学科研究内容。为项目研究的活力持久保驾护航。
策略3:分工不分家的项目一体化推进策略。参加项目研究的5个学科不是孤立的,不应闭门造车。要坚持长期开展学科间研究的互动与交流。让数字化学习研究的活水在校内初步形成内循环。
策略4:在不过多增加学科教师负担的情况下,努力做好项目研究和学科质量的动态平衡。
二、探索路径,推进互+项目研究进程
我校硬件设施陈旧,无法支持多学科同时开展研究性教学。为了协调好各学科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计划以以下路径来推动实施互+项目:
1. 整体调度,责任到人。
每月初,由各学科教研组上报本学科当月研究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人员。学校项目责任人协调5个学科开展研究课的顺序,并报送分管校长审核,尽量做到每周安排一节数字化实验课。分管校长统一发布当月实验课计划表,并记录到学校信息化月报中。教研组长跟进,落实好本学科研究课的相关工作。信息中心依据计划表做好各学科课堂资源的采集和备份工作。做到环环相扣,各司其职。
2. 研究分享,互融互通。
设计每周一次的学科内互+项目的研讨活动和每月一次的学科间互动研讨活动。学科内研讨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学科间研讨活动由项目负责人引领。阶段经验和成果由教研组长、项目负责人和分管校长共同完善。在录入本校信息化月报的同时,向各学科组定期发布阶段研究经验和成果。
3. 去粗取精,提炼总结。
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学科内资源的自评与互评,推广优秀案例和资源。同时对原有资源进行梳理和优化;开展学科间优秀案例学习和互评。形成初步教学资源包,提交互+工作室审核。
三、整合资源,保障互+项目研究成果
互+项目的实施和推进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为此,学校计划能整合各类资源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确保研究成果能落地。我校设想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 整合学科组青年教师资源。为积极参加互+项目的青年教师开辟绿色通道,合理减负的同时做适当的资源倾斜。
2. 整合学生资源。合理安排项目实验班级,做好学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杜绝把大多数实验任务集中在同一年级或班级。
3. 引入专家资源。定期聘请项目相关专家来校指导,邀请专家参与项目活动,高为引领。
4. 用好校际资源。与周边学校合作,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取长补短。
5. 把互+项目与学校其他信息化相关工作整合。避免重复作业,浪费资源。
6. 整合学校教科研资源,与校教科室开展深度合作。筛选学校原课题组与互+项目可以相融合的部分,开展并线研究操作。提高研究效率,节约研究资源。
7. 整合区域资源。践行拿来主义,依托区教师发展中心资源,不断调整各项研究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