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一个秋高气爽、天朗气清的日子,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又一次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吴亚萍老师。老师们为盼望已久的吴亚萍老师的到来而欢欣鼓舞,期盼在她的指导下有更好的成长。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学校校长室成员、课程指导中心成员、教师发展中心成员以及全体1-9年级数学老师,课程指导中心梅英媛主任主持研讨活动。
研讨活动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两位老师执教研讨课。
第一节课是由赵煜斌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赵老师从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导入,复习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接着以例题中“制作两种中国结一共需要多少米彩绳”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层层递进,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整数和小数的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力求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渗透数运算的课型理念。
第二节课是由马小飞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马老师的教学依托情境,让学生自主列出小数乘小数的乘法算式,整个课堂注重重心下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马老师几次的“放下去”与“收上来”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并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接着马老师对小数乘小数中“化简”和“添0补足”的情况进行了拓展,并引导学生能自主灵活地选择口算、简便计算或竖式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小数乘小数,这是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
第二阶段评课研讨。赵煜斌老师反思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自己的教学智慧还比较匮乏,在一些环节的推进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很流畅。马小飞老师介绍了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想法以及自己在试上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接着,两位老师所在的备课组成员谈了谈今天听课之后的感触和前期的一些设想。
吴亚萍老师对两堂课逐一进行了点评和重建指导,点评高屋建瓴,重建指导具体可操作性,困扰老师们的问题瞬间令人豁然开朗,对吴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吴老师充分肯定了两位上课老师的认真投入和团队研究的成效,指出马小飞老师所执教的《小数乘小数》是新基础课堂研究中比较成熟的课型——笔算课型,这节课经过马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思考,上得非常不错,吴老师还就本课中难点的突破方面提出了巧妙的思路指导。而赵煜斌老师执教的是新基础课堂研究中并不常见的课型——混合运算课型,首先吴老师肯定了赵煜斌老师对这节研究课的大胆尝试,并为这节课进行了详细的重建指导,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创新的思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节课上呈现出的两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被动与不敏感。吴亚萍老师还指出,年轻的老师要学会把新基础教育研究前期的研究成果拿来进行学习、尝试、移植,然后在不断把握它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追求灵活应用,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最后,商骏涛校长对本次教学研讨活动作了总结,商校长提出了三点:感谢,内化和希望,这是对吴亚萍老师的感谢,对全校数学老师的期许。
这次研讨活动,对我们既是激励,也是鞭策,我们数学团队更要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用好案例,不忘初心,扎实做好“新基础教育”日常化学习研究与实践。
(撰稿:汤睿燕 审核:梅英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