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根据计划,落实党的十九大、2020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建设,参与常州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按《关于加快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2020)》落实相关工作,紧紧围绕天宁区教育局中心工作,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水平。
一、工作成效与不足
(一)以项目为抓手,提升全区信息化应用研究水平。
本学期我区将省重点推广和培育项目“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应用”项目与本学期立项的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区域联动推进学科育人的‘新教学’实验”融合推进,根据项目方案,对照拟定目标、工作进度,有序开展项目的应用研究工作。本学期重点完成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1.组办省重点推广培训项目第一阶段骨干教师培训会;2.组办省前瞻性重大项目培训活动;3.各学科研训员牵头,汇同互+名师工作室、示范校等开展区域性学科研讨活动,发挥引领辐射作用;4.举办区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5.筹备省前瞻性重大项目启动大会;6.筹备参加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常州)启动会。
成效:1. 以省重点推广和培育项目为基础,构建完整的组织架构:由项目核心组进行顶层设计;区教师发展中心及各学科研训员牵头组织,指导开展学科研究工作;互+名师工作室、集团联盟领衔校负责培养青年教师,开发、审核优质资源;各学校落实具体工作。区教师发展中心发挥教研引领作用,落实项目组织和引领任务,精心组织各类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互联网+教师发展工作室发挥团队作用,开展各级各类研讨交流活动;学校发挥主体作用,落实项目的实践和推广任务,对照计划,具体落实和完成各项实践任务。2. 12次学科区域研讨活动,23次互+教师发展工作室活动,189次校级研究活动,为各校发展与应用学科教学范式,开展常态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李霞工作室在12月24日举行的“基于精准化数据,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活动,这次是李霞工作室第二次与陕西岚皋县王亚菲工作坊联合活动,互联网技术让距离不再是教育沟通的阻碍,是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研究与推广的新途径,为区域间教师研修提供了有效的借鉴。3. 各学校以3+1的模式推进常态教学,围绕资源应用、资源开发、资源优化、成果梳理4个序列循序进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2月份,各校共有各级各类公开课112节,研究课198节,开发资源包139个,形成论文62篇。4. 继续办好区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提升了比赛的参与面和学科覆盖面。本次比赛涉及学科包含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美术、小学综合实践、幼儿教育,全区共有109人参加本次比赛,在各学校初评推荐的基础38名老师参加现场教学比赛,其中一等奖16名,二等奖22名,获奖教师覆盖“三城一镇”,体现了天宁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5. 筹备参加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常州)启动会,会上任洁局长作为唯一一个区域代表向教育部、省教育厅与会领导专家以及全市所有的学校汇报了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经验,提升了我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信息中心、兰陵小学、北郊小学也就信息化工作模式、信息化建设项目向与会领导作了汇报。6.筹办省前瞻性重大项目启动大会,虽受疫情防控影响,启动大会未能如期召开,但各学科形成的初步经验和成果还是收到了专家的肯定。7.承担天宁区省名师空中课堂优质资源制作任务,一共拍摄制作了232节课程资源。
存在问题:1. 常态实施还需进一步落实。项目实施一学期以来,尽管有学科区域性研讨活动、有工作室成员研讨活动、有校级研讨交流活动的等丰富多彩各级各类的研讨活动,但距离项目组要求的常态化实施仍有距离。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的网络环境和硬件建设的逐渐老化与项目的开展对其要求的不断提高形成矛盾,有所制约;另一方面,教师独立应用平台的技术能力也成为常态化落地的阻碍,有待进一步提升。2. 资源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一学期以来,通过各种培训和活动,形成了一些可供使用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并未发挥其作用,原因在于一是未形成系列化,二是资源平台和在线培训平台还未开发完成。
(二)以课堂为抓手,发展学生信息核心素养。
根据省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要求,在中小学普及编程教学、3D打印教学及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前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针对纲要提出的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等,本学期先后组织了各类学习、教研活动,具体有:1.先后举办了三次信息技术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2.举办了天宁区第二届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3.多次组办网络安全培训活动;4.参加市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5. 开展信息技术学科质量检测。
成效:1.二实小张芳菲老师和朝阳二小的季菲老师,在期初的常州市教材分析活动中,分别对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在线经验分享,两位老师经过个人钻研与集体研究,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呈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教学指引与建议。2.在常州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比赛中,二实小张芳菲老师和博爱小学的孙晓辰老师分获一、二等奖。3. 推荐10篇论文参加2020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论文征集活动,有5位老师分获一、二等奖。
存在问题:1. 从本次基本功比赛看来,在Scratch编程和开源机器人编程这两项专业技能项目中的能力要加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学科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也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并落实。2.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实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信息化表达等方面亟待提高。3. 必修课程、创客教育和机器人教育等学校特色课程的器材成本尚无政策与机制支持,制约课程落地。
(三)以智慧校园为契机,提升学校信息管理水平
根据《江苏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结合省市教育现代化2035计划,稳步推进改扩建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形成近期改扩建的清凉小学、怡康小学、实验幼儿园、朝阳桥幼儿园、正衡中学天宁分销等学校信息化需求、实施方案、设备清单,确保信息基础建设按期完成。召开“智慧校园”评估研讨会,在上学期全区62.5%的中小学通过省智慧校园评审的基础上,本学期又有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天宁分校、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常州市焦溪小学、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常州市三河口小学、常州市东坡小学7所学校通过验收,至此我区87.5%的中小学校创成江苏省智慧校园。
成效:1.学校信息技术主动投入进一步加大,数字化环境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2.2020年全年我区中小学幼儿园在政务和公共服务网站安全监测实现零通报,特别是在省、市、区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活动,我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基础技术防护,开展主动防御,全部安全过关,受到相关部门表扬。
存在问题:1.部分学校网络结构、部署不是很规范,部分网络安全设备一机多用,行为管理授权不够或已过期,甚至有设备缺失,再加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管理不到位等,导致部分学校的网络安全存在较大隐患。2. 学校信息化工作骨干力量相对薄弱,学校领导、中层顶层设计能力欠缺,对信息化的认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下学期工作思路
下学期将围绕深入应用、发展、推进“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与应用”和“区域联动推进学科育人的‘新教学’实验”的展开,针对前期暴露的各项信息化工作的问题与瓶颈,探索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
1.建设好服务平台。基于天宁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天宁区学校网站集约化平台)提升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水平。区域采用委托开发、购买服务等形式逐步建设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彰显特色、符合规范的各类教育教学应用。依托两个实验项目,通过自建、合作开发等方式,以平台为载体,一方面探索资源建设新机制,另一方面整理已有资源,将散点状的资源按学科系列化呈现,提升其服务能力,为学科范式的推广打好基础。
2.实施好全员培训。在第一阶段骨干教师培训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讲座、骨干教师微视频,利用培训平台,着手实施全体教师的线上、线下培训工作,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师教育方式。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技术应用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依托“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提升教师信息化融合创新能力。
3.落实好常态课堂。各学科、工作室、学校制定好下学期实施计划,实行“3+1”模式和月报制度,全力打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个性创造的课堂生态,形成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线上线下融合、交互探究的智慧课堂。
4.完善好评价方式。一方面,针对范式应用开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型、评价框架、数据分析等进行论证和改良,使之更加符合项目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对学校的项目研究工作,以及以课堂教学范式为基础开展的课题研究、信息化建设项目等进行督导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奖励。
5.推广好教学范式。利用省、市、区各级各类教师发展工作室、信息化建设项目等,加强结对共建,在强化好自身发展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应用指南,着力辐射范式应用。
6.发展好青年教师。以四个信息技术教师成长营为抓手,针对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信息化表达等方面,尝试建立天宁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标准。
7.规划好区域网络。根据《江苏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实行)》《常州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切实规划设计好我区的区域性网络建设,分步实施好学校网络部署,提升学校网络性能,提高学校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支持好各级各类各项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完善天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天宁的“互联网+教育”生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