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部署,围绕《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科研工作的根本任务,切实履行研究、指导、服务和管理的职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进“体育+”实践融合,推动课堂改革,进一步为常州市体育学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培养身心并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思路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强化项目研究,进一步改善教研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理解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拓宽教研渠道;以承办常州市和江苏省小学体育优秀课评选活动为契机,提升天宁小学体育教研经验与成果,进一步提高我区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品位,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一)促进课程标准深度理解,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向高品质发展
1.引导学科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教师加深对课程标准理解,提升教师开发教材及课程资源的能力。
2.采用案例式研修方式,以点带面,加强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全市学校积极开展学科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活动,推进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开发推广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校本课程。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倡导创新教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引导学校、教师深刻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性、复杂性、系统性和多元性,准确理解教与学、学与评的关系,反对安全课、军事课、训练课、灌输课和不出汗的课等教学现状。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学生喜欢的体育课,提升教学素养,加深专业理解。
4.促进区域体育教育有特色的均衡发展。推广“总校带分校”“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示范作用,扩大城乡结对、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培育站等团体的辐射影响,进一步加强本学科教研网和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和互动交流的机会。
5.进一步做好本区小学体育的课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工作。加强各年段学科基地建设,以学科基地为主体,吸收各区优秀学校和教师研究和推广学科教学建议、非正常天气下的体育教学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布置、体育教学结构化等经验和方法,推出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课例,引领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等研学机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组织部分名特教师送教下乡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论坛等活动,为基层学校提供诊断服务。
(二) 以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为重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
1.引导中小学教师认真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建设、教师学科能力建设的关系问题,开展“体育+”学科融合专题研讨,不断拓宽学科核心素养育人路径。
2.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切合实际专题研究。在认真落实“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
3.组织各年段、各项目的课堂教学同题异构、基本功竞赛或优质课评比活动,开设“TED学体频道”引导教师探索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4.深入开展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工作。落实1-2个项目数字化学习和体育学科综合评价研究基地学校,开展系列教研活动,积极引导学科教师“选择适合的内容开展数字化学习”“开展课外体验性课程设计”“基于实证的数据学科评价”等研究,不断提升区域内学校体育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5.开展边远地区学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提高体育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课程理解和教学能力。
6.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促进精准教学。促进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提升体育教研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三)加强评价研究,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1.采用“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做好体育与健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进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出发,做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内容的调研、修改以及教学研讨,严禁应试教育和片段化教学。
3.加强对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在省、市点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研究氛围,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升体育教育的实效,严禁以测代练、以测代教,杜绝常规教学与测试相互冲突的现象。
4.精准研究学生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优化体育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整合。引导校园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位学生都有感兴趣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积极探究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体育锻炼指导服务,促进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基础性、实践性、有效性。
(四)加强教育科研,有效提升教科研能力
1.积极推进学科教学关键性问题、中小学一体化、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运动力改变学习力、视体能、范导式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2.深入开展我市各级别课题的研究指导工作,引导课题组开展扎实、真实、朴实的研究,提升课题的研究与管理水平。
3.积极推进学科科研基地建设。根据《常州市科研基地工作规程》的相关要求,不断提升学校对科研基地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4.引领和指导名师工作室、城乡结对、培育站等活动,将学科活动和区域教学研究有机结合。
5.充分利用学科中心组和专委会的力量,组建各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团体,开展针对课改重难点问题的专项调研,引导教师提升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力。
6.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研组主动发展,加强对校本教研方式的研究与指导。
7.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综合教研制度,组织名特优教师、中心组成员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组织指导各校教研组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8.依托网络学习空间拓展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学情分析和决策评估等服务。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新兴技术为支撑,通过开展教学比赛、教学展示、出版案例集、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宣传推广先进经验。
(五)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拓宽教学研究视野
1、继续加强与教研专家和教学研究所的联系,获取有效的前沿信息,促进区域发展。
2、加强苏锡常镇四市体育学科工作的互联互通。
3、加强与其他学科、资源中心、理论规划组等部门的合作,积累适合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资源。
第二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一)二月份
1.开学初教研活动;
2.常州市教育局、体育局组织寒假少儿体适能集训;
3.学校体育改革学校骨干体育教师培训;
4.各名师工作室教研学期计划交流;
5.学校体育年度论文报告会、体教专委会年会;
6.学校体育改革大课间现场会;
7.常州市五级梯队暨优秀教师成长培养团队建设;
8.体育教育学术讲座活动“TED学体频道”启动。
二)三月份:
1.体育教学、训练专项研讨;
2.学科基地学校体育改革方案交流
3.教材分析与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研讨;
4.体育中考项目改革与教学研讨;
5.辖市区初中室内技能课比赛;
6.常州市民俗体育进校园案例的收集整理;
7.2021年常州市体育中考教学研讨;
8.范导式、体悟式教学研讨;
9.中小学教学一体化研讨(学会、勤练、常赛研讨);
10.省名师空中课堂活动、常州市名师工作室(培育室)联合教研;
11.武术、球类、体操专题课堂活动;
12.体育学科信息化教学实验专题研讨与推进活动;
13.“TED学体频道”活动(二)。
14.天宁区春季“区长杯”足球联赛
三)四月份:
1.常州市小学“同题异构”联校教研活动;
2.体育教师班主任及领导力培训;
3.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系列培训;
4.空中名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5.协助承办省小学评优课筹备工作;
6.学科基地学校教学开放活动(小学);
7.“TED学体频道”活动(三)。
8.天宁区小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报名
四)五月份:
1.体育教师专题教学沙龙;
2.各级别课题主持人研讨会议;
3.开展全市初中体育室内课教学研讨和比赛;
4.体育学科信息化教学实验教学研讨;
5.中小学教学一体化研讨(学会、勤练、常赛研讨);
6.学科中心组、教学训练小组、微课题研究小组、教学设计小组等工作会议;
7.各辖市区和局属教研组轮转教研活动,教研组专业发展经验交流(区域联盟、校际、区际联合教研);
8.附小附中联合教研活动;
9. 学科基地学校教学开放活动(初中);
10. “TED学体频道”活动(四)。
五)六月份:
1.常州市第三十六届学校体育优秀论文征集工作;
2.协助教科院 承办省小学评优课、基本功比赛;
3.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系列培训;
4.假期体育家庭作业的研制与布置;
5.英才培养、城乡结对、兄弟城市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
6.全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教研会议;
7. 学科基地学校教学开放活动(高中);
8. “TED学体频道”活动(五)。
六)七八月份:
1.市体育学科教学、教科研工作总结与下学期工作布置;
2.协助体艺卫处组织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暑假活动;
3.组织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
4.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名师大学堂”进修学习;
5.协助教科院做省小学基本功比赛承办筹备工作。
6.常州市幼儿足球嘉联华活动
说明:各项活动以常州市教育局、教科院学科网上正式通知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