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清·龚自珍
这句诗描述了常州曾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尽风流的盛况。为了更好地传承局小校史、弘扬家国精神,局小讲坛开讲啦!
3月9日下午,在李伟平校长的主持下,全体局小教师齐聚报告厅,共同聆听了一场关于龙城书院杰出校友——清代常州文化名人黄仲则的专题讲座。
此次讲坛特别邀请到了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来自河海大学人文社科部的纪玲妹教授为老师们倾情讲授。纪教授撷取了她的代表作《黄仲则评传》一书的精华部分,生动地讲述了黄仲则的生平、成就和影响等。
纪教授娓娓道来,让老师们深入了解了黄仲则才华横溢却清贫疾苦的一生。作为龙城书院之星,在当时的中国诗词界有口皆碑,在常州后世历史文化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与洪亮吉之间“知音”般的友谊更是打动了在场的许多老师。
纪教授分感怀诗、山水诗、爱情诗、竹眠词等四个类别对黄仲则诗词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纪教授多次以“常州吟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原汁原味的黄仲则诗作,间接证实了常州文化名人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书写了多么不朽的篇章。
在讲述中老师们还了解到纪教授通过调查走访、实地考察、查找族谱、翻阅典藉等多种方法,历时整整三年才写成《黄仲则评传》一书,深切感受到纪教授治学之严谨、对地方文化研究之深刻与透彻。
最后纪教授提出以先贤黄仲为楷模,勉励局小教师共同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建议在局小学生中开展“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尊师孝亲、正直率真、忧患意识”等话题的讨论,大力弘扬地方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新一代好少年之优良学风,筑局小精神文化之深厚底蕴。
这是一场文化的浸润,这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局小老师也谈了自己的感悟。
李钰:什么是热爱?天才诗人黄仲则醉心于诗词,生前即有“清朝李白”“江夏黄童”“毗陵七子之首”之称。
什么是热爱?河海大学纪林妹教授醉心于黄仲则的研究,娓娓道来,已然将天才诗人视为挚友,哀其多舛的人生,敬其不凡的才气。
什么是热爱?局小师生潜心于对局小校史的深度学习,从未如此深入了解过这位伟大的诗人,今日一听,倍感崇敬与自豪。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会将黄仲则的故事、诗词一代一代传授予龙娃。
喻一珉:十年之前,几位同事一起草根研究龙城书院“二俊”—黄仲则和洪亮吉,出了两本小册子作为校本教材,为龙娃打开了校友的诗词世界,播下校史的种子。十年后,聆听纪教授讲黄仲则,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那段埋首黄仲则诗词的研读时光。黄仲则短暂一生留诗上千首,“百无一用是书生”感怀诗句广为流传;“坐来云我共悠悠”写景诗句比肩崔颢,“似此星辰非昨夜”爱情诗句回味留长……时空交融,岁月抹不去天才诗人的才情,抹不去后人对诗人之诗的喜爱。大学教授的研究深度进一步丰厚了我对黄仲则和他诗词的认识,期待纪教授写完《洪亮吉评传》后,再来讲讲洪亮吉。
花琳:一袭素净优雅的中式旗袍,一段韵味悠长的吴语唱腔,一本耗尽心血的仲则评传,纪博士开启了局小讲坛的第一讲,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
在此之前,我只知百年局小栉风沐雨,却不知更有先贤为其深藏底蕴。纪博士带着我们穿越历史,回顾了黄仲则的生平,细细品味了他的诗作。命运于仲则,是冷酷无情的,他的一生就是一首悲剧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他的生命就是诗的生命。局小的教学楼就是以龙城书院双俊的名字命名:仲则楼和亮吉楼。古有先贤对影吟诗,今日龙娃在此学习生活,幸哉。
邵佳丽:往年曾读纳兰容若,这位被王国维盛赞“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初词人,出身名门,博学多才。曾感动于“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深情,也感叹过“夜深千帐灯”的壮阔。他的词作清新自然,却又满含悲怆。而今始知黄仲则,才高八斗却怀才不遇,一生孤苦而令人嗟叹。所谓诗比人有名,便是我知“百无一用是书生”,也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却不知原是出自其手。读他的诗,听到了他愁苦孤闷之悲鸣,苍凉凄切之悲吟。大抵少年英才,慧极必伤,黄仲则用一身的清绝傲骨和一生的贫病疾苦谱写了一曲盛世悲音,徒留后人敬仰感怀。
甘蓓:他增病劳形,却仍不平则鸣,写下“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仕途坎坷,一生穷困,却才情横溢,与纳兰比肩——“第一雁声听不得,才听,又是秋虫第一声”。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沈喆:今天聆听了纪教授关于黄仲则先生的讲座,受益匪浅。纪教授在讲述到仲则先生的《黄鹤楼用崔韵》时,采用了常州方言吟唱的方式,仿佛一下子就将我带回了那个情境中,也不禁让我思考:是否可以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校本文化,为孩子们开设一门了解、学习用常州方言吟唱古诗的课程。联想到今天我问班里一位孩子“常州三杰”是谁时,他摇了摇头。一直觉得我们常州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而仲则先生也属于常州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吟唱古诗,用常州话吟唱古诗,用常州话吟唱常州人写的古诗,我想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定有非凡的意义。
朱小伟:感谢学校此次的讲座,此次培训不是数学课型的研究,也不是数学论文的写作指导,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地方文化的熏陶,让我得到了新的成长,让我对教书育人又有了新的理解。让我感受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仅是对知识的习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情感的体验,为我们老师的教学研究拓宽了思路。我想,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可以带领孩子们去阅读有关数学史,研究常州的数学名人,感受常州的地方文化,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做一名不断学习、不断研究的人民教师!
吴春苗:局小的新校区从南往北依次建三幢大楼,分别以龙城书院创办者明代常州知府施观民、龙城书院二俊洪亮吉、黄仲则的名字命名为“观民楼”“亮吉楼”和“仲则楼”。作为一名局小教师,非常荣幸能跟着河海大学纪教授一起走进“黄仲则”的生平故事,领略这位天才诗人的才情。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创造了无数清词丽句。跟着纪教授读吟他的诗句,不禁感叹他用情之深,词句之工堪称一绝。
黄纯: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纪教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大文人的生平,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孤傲不羁的天才诗人。
我们感怀于他的一生孤苦,敬佩他的满腔抱负与才情,更为他和洪亮吉的挚友情深而欣羡不已。人生得一知己何其有幸。整场讲座最令人难忘的就是纪教授通过常州吟唱这一特殊形式带我们欣赏黄仲则的诗作,在方言中感受这位江南诗人作品的别样意蕴。
周丽:今天有幸跟着纪教授穿越历史长河,一睹天才诗人黄仲则的风采,作为毗陵诗派的专家,教授对黄景仁诗词文化的研究可谓匠心独具,用一句句极具感染力的诗歌将我们带进了黄仲则颠沛坎坷的一生。天才诗人黄仲则既能以雄健之笔抒发悲壮沉郁之情,又能用清丽之调造柔婉哀艳之境,作为我校的知名校友,透过他的笔在场教师们感受到了常州毗陵诗派的文化魅力。
张雪:非常有幸地聆听了来自河海大学纪玲妹教授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中,纪教授和大家分享了黄仲则清苦的一生和他满腹学识的才华,在他的诗词中,大部分笼罩着浓郁的伤感情绪,像“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欲用是书生”“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些诗词,慷慨豪迈、感人至深。看到这涌动着灼灼真情、凝结着生命体验、纯然发自肺腑的诗篇,当时觉得全身打个激灵,不禁凄然泪下。非常感谢纪教授这次的讲座分享,听完纪教授的整个讲座后,更折服于她的语言艺术,纪教授的演讲条理清晰、生动有序,使我受益良多。
杨雨帆:在听了纪教授用本地方言唱出黄仲则的诗歌后,我感慨颇深,在我看来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来表现事物的最佳方式。在体育课堂中对动作技术口诀我们也可以采用诗歌形式进行教学,不仅生动了课堂,更有助于学生记忆,增加了更多的情感体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