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教育信息化>>计划总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信息中心工作计划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信息中心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1-09-02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刘美娟

一、指导思想

局小坚持“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的理念,立足基本学情,遵循教育规律、各学科教学规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提升深度学习力。坚持实践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造就高素质的局小信息化教师队伍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研究主题——聚焦核心素养,深化学科专题研究

数学组: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发展与应用实践研究

国家中小学数字教材课程项目

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实践研究                

语文组: 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大单元设计的发展与应用实践研究

英语组 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单元英语教学

体育组: 信息化技术在技巧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科学组 互联网+科学课堂实践研究

美术组: PROCREATE板绘研究

音乐组: “融合数字化技术的艺术课程,给师生带来多元的数字创意体验

三、研究方法——立足学科组研究,加强交流合作

1. 以学科教研为载体,扎实学科组内部研究

信息技术中心服务于各学科在信息化方面的研究,不同学科不同研究专题。本学期,各门学科将结合区市省及国家教育信息化项目深入专题研究,分年段组内实践研究,再通过责任人以及骨干教师带动组内教师参与研讨、抱团研究。

2. 以项目研究为主体,促进各学科生态改革

项目研究主题守正创新,关注学科前沿的重点问题攻坚克难,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学变革,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师教学的思维和行为,为学生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而服务。因此,本学期继续以项目组活动的方式推进活动,结合学校专题开展更具代表性、实用性、序列化的研究,将日常教学活动与数字化逐步融合,分享智慧。锻炼青年骨干教师的能力,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

3. 以集团教研为突破口,提升集团间的合作

信息化环境中的沟通是无极限的。本学期,除了继续加强线上骨干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外,我们将以研究课例研讨为依托,加强集团各校区间的交流,进行持续性的交流碰撞。

基于对互联网+小学教学范式的研究思考,结合常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进行互+教学的主题研究。以组织活动为载体,丰富课题研究内涵。我们继续采用分年段研讨方式,结合区里的活动的同时保证校内及集团内每月一次的项目研讨活动,积极进行课题申报、专题研讨、教师沙龙等系列活动,以科研促进教研,逐步实现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双结合型角色的转变,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我校科学和英语学科是该项目的示范校,每月积极开展活动并上交进展表,其他学科也积极开展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素养及关键能力。拓宽课堂学习域,处理好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关系。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力。

4. 以学科文化为重点,营造研修文化场域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信息技术中心要为各学科提供前沿的教育信息化信息,各学科要打造文化场域,促进教师主动成长丰厚教师专业底气,,利用多平台、多活动、多评价的方式,激励教师加强理论学习。

四、研究预期成果——期待“教师、学生发展”的双赢

1.以项目研究为抓手,助力学科前沿性发展

语文组依据天宁区新教学研究的具体推进计划开展局小集团化新教学研究。本学期进一步拓展集团内更多的学校联合开展新教学研究,实现领衔校的领衔、组织功能,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辐射成果。协同备课组全体教师开展新教学大单元设计,一到六年级实验团队全面开展实践,注重过程积累,并通过教研组活动展示实践成果扎实字词教学和梳理文脉的基础上将互联网有机自然地融合到语文课堂之中,改进了师生互动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在这样有针对性的研讨下,老师们的年段目标越发清晰,为今后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明晰了思路。

数学组开展“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基于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使教师教学更好地做到面向全体,丰富的学生资源使教学贴着学生不断生成,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富有灵动性和趣味性线上线下齐分享

英语教研组“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单元英语教学为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并自主进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创生,在教学实践中锤炼师生信息化素养,全面落实学科育人目标,进一步探索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在打造学习优秀课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英语学科“互联网+”环境中序列化研究,以应用促进融合,以融合促进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努力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坚持打造精品课例,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以赛促练,提升学科教师专业化能力。各种平台的数字化活动和相关竞赛是课程部成员锻炼的主要舞台。

科学组针对新技术、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工作室活动为培训渠道。鼓励有条件的成员走出去参观学习;网上主题网站学习也是我们培训的主渠道。为提升团队学习能力,科学组改革课例研讨活动形式,鼓励成员在参与研讨时开启“深度交流、共同思考”模式,让每一个成员的想法在团队中自由流动和沟通,以此实现独自学习无法完成的顿悟和提升。基于此,日常课例研讨活动由“听评课”改为“观课议课”。形成了执教者与观摩者之间的“观摩——被观摩”的单向权力关系,而这种关系阻碍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观课议课”研讨则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到学生“如何学”。

体育、美术、音乐组都在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学科教学引入一个新境界。本学期信息化融合创新工作,将进一步探索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在打造学习优秀课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门学科“互联网+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应用促进融合,以融合促进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努力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

2.以赛促练,提升学科教师专业化能力

各种平台的数字化活动和相关竞赛是课程部成员锻炼的主要舞台。学期初会对本学期的相关竞赛作梳理,让各学科的责任人明确本学期可参加的数字化学习活动。结合相关的比赛和本学期的研究主题确定相关的研究活动,使自主研究和竞赛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科教师的力量集中于一点,更好地历练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仅有学科本位的,更有与学科相关的数字化的素养习得、磨练和积累,真正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专业化能力。

3.以课基础,发展学生信息核心素养。

在新学期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工作中,继续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工作中心,与教师针对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深入研读《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信息技术》,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新的目标和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力和课程的实施能力。在尊重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引导我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理解课程纲要和新教材。针对新版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衔接、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问题、如何有效开展新增教学内容(如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的教学活动、不同年段信息技术学科适用教学方法的差异、信息技术课型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等等。

继续以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师生互动、思维充分、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发展的高效益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针对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信息化表达等方面,提升成长营教师、学校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四、主要工作行事历

9

1、信息中心开学工作会议

2、各学科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与应用”项目实施研讨活动方案细化研讨

3、参加市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4准备“常州数字优课2021”比赛

5、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实践研究分年段实施

6、参加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培训会

10

1、参加“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与应用”项目实施研讨活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现场会

2、国家中小学数字教材课程项目”实践研究

3、课程部、技术部中期交流

4、参加“常州数字优课2021”初赛

5、组织参加2021年常州市创客大赛(初赛)

11月

1、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实践研究期中整理汇报

2、信息素养专题培训

3、参加“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与应用”项目实施研讨活动

4、组织参加2021年常州市创客大赛(决赛)

12

1、参加小学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教学观摩研讨会

2、参加“常州数字优课2021”决赛

3、各学科梳理、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1

1、各学科梳理、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2、信息中心学年工作总结


3、参加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一室四营”汇报展示活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