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上午,伴随着冬日暖阳,博爱局小联校教研组的所有成员齐聚丽华新村第三小学,开展本学期第三次联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研讨主题是:音高感的培养,围绕此主题,秦帆、高杰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两节精彩的音乐课。两位老师教学设计合理,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细致扎实。秦帆老师较深入地解读教材,课堂以内蒙古牧歌自由舒展,宽广的特点导入,通过主题哼唱、图谱感知、声势律动等方式,化难为易,让学生充分聆听、感知音乐,抓住音乐的本质。高杰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将歌唱、聆听、律动、表演等融合的教学模式,作为第一年的新教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在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展示后,组内的老师们针对自己的听课感受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大家肯定了在课堂上两位老师的亮点特色:秦老师以聆听为抓手帮助学生构建音高,建立音程概念、手势、找相同旋律都是在为音高建立铺垫。通过多次聆听帮助学生建立音乐的记忆。二声部考验老师基本功,老师基本素养很高。高老师以节奏入手,有对比有梯度的指导学生用合适的音色诵读节奏,为逐步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打下基础,也为后面的演唱做好铺垫。同时也提出了值得探讨、思考的问题:第一节课课堂上稍显有点拖沓,学生后面可能没什么劲儿了,适当保持教学进度,保持范唱状态,学生表现会更好。老师自身的情绪感染稍显不足,钢琴伴奏可以增加前后的主歌副歌的对比,学生的情绪感染力会更强。歌曲导入的时间过长了点,演唱时间也稍长,乐句之间细小的音感可以表现的更具体一些,导入部分听了两首歌,分别是《忆江南》和蒙古长调《牧歌》,蒙古长调《牧歌》和《牧场上的家》是一个体系吗?感觉风格有点跳脱。老师的课堂再更有感染力一些会更棒。第二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设,要将预设以学生的身份体现在教案中,这是对课堂的一个最初设想。尤其是借班上课更要关注学情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一些预设。教学目标解读的三个定位有些问题,教案可以做进一步的改善。结合音乐感培养提出观点抽象的东西可以更具象花些。
联校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分享了经验、探讨了教学中的困惑、提升了学习的热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我们在协作共进的研讨氛围中携手前行!(图文:周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