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根据计划,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建设,按《常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常州市国家级实验区推进落实相关工作,紧紧围绕天宁区教育局中心工作,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水平。
一、工作成效与不足
(一)以项目为抓手,提升全区信息化应用研究水平。
本学期我区以省重点推广和培育项目“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应用”项目与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区域联动推进学科育人的‘新教学’实验”为抓手,融合推进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工作, 将常州市国家级实验区工作、区域项目应用与学校研究融合推进,按照项目方案,对照拟定目标、工作进度,有序开展。所有学校以1+X的模式,积极参加,广泛应用,一方面把已有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发展优势引向纵深,把推进的难点变成研究的突破点。另一方面,各校能在“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与应用”研究中,有新的突破,依托项目研究形成新的特色。本学期重点完成了以下 方面的工作:1.组办“新教学”实验项目暑期教师培训会;2.分别以《技术推动变革 创新引领发展》和《创新引领发展——天宁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两次在常州市国家级信息化实验区研讨会上做工作汇报和经验交流;3.各学科研训员牵头,汇同互+名师工作室、示范校等开展区域性学科研讨活动,发挥引领辐射作用;4.举办天宁区数字化学习课堂教学展评;5. 举办“新教学”实验项目小学英语、科学专场学科推进会;6.以《“互联网+”交互式探究性课堂教学范式》为题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成效:1.以省重点推广和培育项目为基础,融合“新教学”实验项目,由项目核心组、区教师发展中心及各学科研训员、互+名师工作室、集团联盟领衔校以及各学校,精心组织各类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开展各级各类研讨交流活动,落实项目的实践和推广任务。2. 10次学科区域研讨活动,14次互+教师发展工作室活动,为各校发展与应用学科教学范式,开展常态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李霞工作室在11月25日举行的苏-陕-青三省网络研讨活动,这次是李霞工作室、陕西安康王亚菲工作坊、青海青海省共和县城北九年一贯制学校师生、二实小英语组成员、凤凰新城实验小学英语团队,三地空中连线进行线上线下研讨,联合活动,互联网技术让距离不再是教育沟通的阻碍,是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研究与推广的新途径,为区域间教师研修提供了有效的借鉴。3.各学校以3+1的模式推进常态教学,围绕资源应用、资源开发、资源优化、成果梳理4个序列循序进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2月份,各校共有各级各类公开课49节,研究课79节,开发资源包67个,形成论文35篇。4.继续办好数字化学习课堂教学展评,提升了比赛的参与面和学科覆盖面。本次比赛涉及学科包含中小学英语,中小学语文,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小学信息技术,中学地理以及幼儿教育,全区共有88人参加本次比赛,经评委打分汇总,最终有26位老师获奖,获奖教师覆盖“三城一镇”,体现了天宁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5. 以《“互联网+”交互式探究性课堂教学范式》为题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最终于2021年12月被评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6.筹办“新教学”实验项目小学英语、科学专场学科推进会,本次活动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第二实验小学翰学校区主会场现场直播,区教育局相关局领导、教师发展中心全体研训员和学校分管校长、骨干教师现场参会;徐州、南京、宜兴设分会场,相关校长、分管校长和学科责任人等线上参会。本次推进会由史柏良主持,江苏省教育学会陆志平副会长、省规划办董林伟主任、宗锦莲博士、南师大郝京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杨向东教授、常州市教育局戚宝华副局长、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房宏院长、戴晓娥副院长全程参与了本次推进会。本次推进会很好的展示了项目开展以来天宁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资源统整、单元推进等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同时各位专家也为项目后续的研究和发展指明了方向。7.完成天宁区优质资源制作任务,一共拍摄制作了45节课程资源。
存在问题:1.常态实施还需进一步落实。项目实施以来,尽管有学科区域性研讨活动、有工作室成员研讨活动、有校级研讨交流活动的等丰富多彩各级各类的研讨活动,但距离项目组要求的常态化实施仍有距离。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的网络环境和硬件建设的逐渐老化,与项目的开展对其要求的不断提高形成矛盾,有所制约;另一方面,教师独立应用平台的技术能力也成为常态化落地的阻碍,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学校还未真正将项目核心理念和课堂样态融入日常教学,形成研究惯性。2. 从本届数字化学习课堂教学展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技术应用水平相对单一,集中在利用平台的投票、互评、上传等功能应用上,没有新的突破。教师应用平台能力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还依赖技术人员。
(二)以课堂为抓手,发展学生信息核心素养。
1.本学科取得成效
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省信息技术课程纲的要求,我区一直坚持普及编程教学、3D打印教学及部分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并且一些学校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比如,局小在编程上,二实小在3D打印教学上都有了一整套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同时对于信息技术课堂的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抓紧,抓实,每学期的期末监测着重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内容,并在下学期初进行数据反馈。让学校了解各自的教学效果。
2.本学科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从本学期多次教研活动情况以及日常调研的情况来看,区内信息技术教师仍需进一步深入研读教材,树立“大”观念,从大单元入手,设置大情景,通过以的项目式学习思维去分析、内化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区域内学科教学评的统一。进一步打磨课堂细节,提升教学设计的品质。
(2)信息技术课堂要落实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按照信息技术目前发展的规律看,技术更新迭代的频率会几何级数增长,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就应该具备——“以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这一理念,因此我们在关注技术本身的同时,更要关注技术背后的意义,包括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价值取向、信息社会责任感等等;
(3)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一直面临承担这学校一部分后勤上的工作,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断层,一部分教师以及走上中层或者领导岗位,工作的发展和重点心已经从学科到了管理层面,一部分年轻教师还没有完全树立职业理想和信念,只是应对学校安排的工作,对于其自身的发展还没上升到理性规划的层面上。
(三)以能力提升工程2.0为契机,提升学校信息管理水平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意见》(苏教师〔2020〕5 号)精神,从本学期开始,我区扎实做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工作。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要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成效:1.结合天宁区中小学深入实施均衡办学装备项目的实施,学校信息技术主动投入进一步加大,数字化环境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2. 在学校管理、课程中引进一些新技术、新项目,支持学校信息化特色发展,同时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3.本学期凤凰实验小学、延陵小学、正衡初中天宁分校、清凉小学参评省智慧校园合格校,博爱小学参评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存在问题:1.部分学校网络结构、部署不是很规范,部分网络安全设备一机多用,行为管理授权不够或已过期,甚至有设备缺失,再加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管理不到位等,导致部分学校的网络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软件存在系统漏洞,不及时升级系统,更新补丁;网管系统存在各种弱口令问题;私自打开远程控制端口,并且不及时关闭;除集约化网站之外,学校仍开设其他系统,并且改系统本身存在安全漏洞。建议:一是所有的学校内部业务系统都设置成内网访问,不要暴露在互联网上;二是所有的路由器等上网设备都关闭远程web界面;加强电信移动设备管理,关闭Telnet服务和弱口令问题;及时升级系统,更新漏洞补丁;三是凡是接入校园网络的设备,包括教师、学生使用的各类终端必须加强防护,杜绝僵木蠕病毒影响校园网络。2. 学校信息化工作骨干力量相对薄弱,学校领导、中层顶层设计能力欠缺,对信息化的认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下学期工作思路
下学期将围绕深入应用、发展、推进“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与应用”和“区域联动推进学科育人的‘新教学’实验”的展开,针对前期暴露的各项信息化工作的问题与瓶颈,探索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
1.建设好服务平台。基于天宁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天宁区学校网站集约化平台)提升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水平。依托两个实验项目,通过自建、合作开发等方式,一方面提升资源开发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探索大规模线上教研和区域性课堂数据分析的,为两个项目的推广打好基础。
2.实施好全员培训。利用好资源平台和培训平台,结合专家讲座、骨干教师微视频,着手实施全体教师的线上、线下培训工作,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师教育方式。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第一阶段教师线上培训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并做好第二阶段线下培训的工作,争取100%完成既定任务。继续做好技术应用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依托“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提升教师信息化融合创新能力。
3.落实好常态课堂。各学科、工作室、学校制定好下学期实施计划,实行“3+1”模式和月报制度,全力打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个性创造的课堂生态,形成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线上线下融合、交互探究的智慧课堂。
4.完善好评价方式。一方面,结合平台,进行课堂教学数据分析,并对评价框架、模型等进行论证和改良,使之更加符合项目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对学校的项目研究工作,以及以课堂教学范式为基础开展的课题研究、信息化建设项目等进行督导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奖励。
5.推广好教学范式。利用省、市、区各级各类教师发展工作室、信息化建设项目等,加强结对共建,在强化好自身发展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应用指南,着力辐射范式应用。
6.发展好青年教师。一方面结合两个项目的开展,着力打造一批互联网+骨干教师,通过更多的平台来展示项目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结合骨干教师培育站,以信息技术教师成长营为抓手,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尝试建立天宁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标准。
7.下阶段,信息中心会针对性制定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规范教研程序,要确定教研工作内容、步骤和方法,提高教研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扩大教研效果,建立和实施教研活动分析和反馈制度,提高教研工作的引领性、指导性。
(1)以“新教学”为抓手,构建教研矩阵
以“新教学”为抓手,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教师分析和寻找区域内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以结果为导向,精准组织教研主题,拉平校际差距。
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提供一系列的不同颗粒度的的业务讲座、示范课、外出学习、理论学习等培训活动,多渠道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培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天宁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2)以“新技术”为切口,形成教研特色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新技术的涌现如魔法般出现在普通人面前,如今小学生接触到的技术可能几年前是大学生才会接触内容,保证教研活动一定的前瞻性就非常有必要,我们将邀请相关新技术的专家、大学教授为教师提供前沿性的内容,赋能信息技术教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