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建设,按《常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常州市国家级实验区推进落实相关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创新优后的高品质发展,加快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重点工作
(一)项目驱动,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学校全国教育信息化立项课题《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STEM课程开发与实践》和学校常州市第二期信息化发展项目《基于数字化的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的研究》和培育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两大项目为抓手,开展互+环境下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突出互+项目校本研究的实效性,通过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活动设计、评价改革等系统性的研究,提升教师对于信息化应用的研究力。通过教学设计双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反思共享的方式,让校本教研实现前移后续式的研究样态。对照课题和项目研究目标、工作进度,有序开展课题和项目研究,高质量完成“3+1”的项目研究模式和月报制度,完成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的结题工作,并积极准备申报新一轮学校信息化课题。
(二)聚焦应用,服务学校双减、课后服务等重点工作
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助力学校双减和课后服务工作,破解重点工作中的难题。建设雕庄校园微云系统,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应用的实践与探索,服务学校教学、教科研和管理的发展需要。为课后服务提供资源包共享平台,通过微信工作平台,加强学校日常工作的管理效能。依托智慧校园平台,加强人员信息一体化、学校管理云端化、决策支持数据化、应用服务移动化的建设,强化学校网络安全保障新体系。探索开发学生评价护照2.0版,实现数字化、可视化、数据支持、师生参与的数字评价系统,每一位学生都将有一个数字画像,展示学生的学习进展、学习效果、学习特征、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等指数,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开展教学管理。
(三)创新实践,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工匠”课程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助力学校内涵式发展,挖掘学校已有的创客教育、STEM教育的研究经验,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工匠”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和完善3D设计与打印、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科学实验等课程,打造未来学习空间,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在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形成纵向有梯度,横向有联系的“数字工匠”课程体系,用足用好学校现有的创客空间、数字化探究实验室、DIY教室等专用教室,通过课程育人、项目育人和活动育人相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阶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能力提升,高质量完成信息化2.0工程专项培训工作
继续扎实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工作,突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通过教研组活动、专项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培训,加强教研组培训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和反思能力,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培训方式,完善教师信息技术提升的培训体系,突出教研组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日常突破传统课堂时空结构限制,学习方式单一等难题的有效要素,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日常应用新路径。
附:具体工作日程安排[i]
二月:
1. 参加信息技术期初教研活动
2. 组织参加区学科新教学研讨暨互+教学范式发展应用培训活动
三月:
1. 参加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2. 组织参加新教学研讨暨互+教学范式发展应用项目研讨活动
四月:
1. 参加区学科新教学研讨暨互+教学范式发展应用研讨活动
2. 参加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常州)建设交流研讨之区域展示活动
3. 参加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五月:
1. 参加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2. 组织参加区学科新教学研讨暨互+教学范式发展应用研讨活动
3. 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现场调研活动
六月:
1.参加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2.参加信息技术学科质量调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