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校信息技术中心所有成员,认真学习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江苏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等相关文件,继续总结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与不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努力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水平,结合“新教学”课堂改革,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智慧教育的深入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努力推进校园智能化、资源普及化、应用常态化。
一、加强组织建设,活动有序推进
从顶层架构上重新思考学校空间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实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局小模式,并试图在教育教学、学生评价、家校合作、教师信息素养等方面有所突破,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智慧化转型。接着本学期还制定了详细结项实施方案,责任到人,全面推到全校200左右教师们的信息技术2.0工作。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学校信息技术中心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抓好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做好技术上的支撑。本学期受疫情影响,开学进校时间较晚,线上教学方式全新呈现,在尝试中推进着,信息课程中心的骨干教师带领着老师们通过交流、分享和学习都一一克服困难,在实践中提升个人与小组信息技术能力,把线上教学开展得有条不紊。
二、组织教师培训,优化应用能力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开学以来,信息课程中心围绕“教育信息化2.0工程”多次组织了教学手段、方式方面的培训,聚焦教师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根据学校教师情况,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团队建设,构建基于教育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设施设备的统整、维护及日常管理、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老师、学生和家长应用信息技术,用技术助力教学活动、师生交流、家校互通等各个环节,信息技术中心与各教研组协作“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平台”培训项目局小130人,中山41人,每位教师都参与到信息化教学中来,并且我校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作业达275%左右,今年6月前全部达标结项,在结项评审中也获得95分的优异成绩。
三、基于网络环境,探索教与学的创新
这学期受到疫情影响,开学前一段时间及开学来校后的教学教研活动怎样有保障、有秩序、有质量地完成,如何突破时间、地点、空间限制,让大家在一块交流、分享。鼓励教师利用在线平台(QQ课堂、腾讯会议等)、微信群进行线上环境的交流模式,为师生提供安全的学习时空。引导教师利用网络学习交流,创新教师研修形式,探究远程同步互动教学尝试研究。同时,可以把这些线上资源进行积累,完成个人或学校资源库,为后期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保证。
四、立足学科组研究,加强交流合作
1. 以落实“双减”为契机,深入专题研究
2022年是充满“变革”的时期,从“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局前街小学的各学科组始终在“变”的背景下,秉持着局小“轻负担高质量”这条“不变”的理念,在“减负”的同时做到“增效”与“提质”。每门学科都有不同的研究专题,上半学期英语、语文学科都在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课的展示和汇报。本学期,各门学科将继续深入专题研究,先进行组内的研究实践,通过责任人以及骨干教师带动组内教师参与研讨、抱团研究。
2. 以项目研究为主体,活化学科组间研究交流
如今各学科数字化团队教师智慧共享,因此,本学期将重点以项目组活动的方式推进活动,结合学校专题开展更具代表性、实用性、序列化的研究,将日常教学活动与数字化逐步融合,分享智慧。同时,锻炼青年骨干教师的能力,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
“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项目
我校刘美娟、刘佳教师所领衔的信息化教育项目团队《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利用尚学平台以及本学科在此相关课题中的研究成果,对全年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实时干预与及时反馈,同时为全年段的教师推送同步反馈服务,满足教师日常教学需求,建立具有正向反馈机制的教学评价链条,力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精准高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生生互联、师生互联和家校互联三位一体。
为推进课程与教学变革,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本学期刘美娟老师在项目团队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最快找次品》。探究“数学主题式”领域,解决数学实验的一些弊端,学生通过模拟天平感受其中蕴涵的规律,并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科技能和学科思想的涤荡,从而在前期知识性内容分层掌握的基础上,找到更适合每个个体发展的方向,落实基本素养和规则意识的培养与个性培养共长。既是开放性的课堂,也是有一定学习目标限定的课堂,一切以更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学习的地方,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想象,让学生感知学习无处不在,感知“孜孜以求”的精神力量,从而享受每一次参与的绽放。《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项目基于一线教师需求、学生特征以及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殊性来编写“活的”数字化教材,以期进一步完善教学的知识团和资源库,在应用中迭代优化智慧学习平台建设。
基于对互联网+小学教学范式的研究思考,结合常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进行互+教学的主题研究。以组织活动为载体,丰富课题研究内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创建“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范式,推进我校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科学和英语学科是该项目的示范校,每月积极开展活动并上交进展表,其他学科也积极开展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素养及关键能力。拓宽课堂学习域,处理好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关系。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力。
语文组依据天宁区新教学研究的具体推进计划开展局小集团化新教学研究。本学期进一步拓展集团内更多的学校联合开展新教学研究,实现领衔校的领衔、组织功能,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辐射成果。另一方面,在局小本部,全面推进新教学研究,在高羽佳主任的带领下设立新教学研究项目组,以备课组长和组内实验团队、骨干教师为项目成员,协同备课组全体教师开展新教学大单元设计,一到六年级实验团队全面开展实践,注重过程积累,并通过教研组活动展示实践成果。
英语组以“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单元英语教学”为主题开发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自主进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创生,在教学实践中锤炼师生信息化素养,全面落实学科育人目标,进一步探索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在打造学习优秀课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英语学科“互联网+”环境中序列化研究,以应用促进融合,以融合促进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努力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
五、技术支持保障、重常态讲效率
1. 日常技术维护
本学期信息中心技术部对学校设备进行了维修和改造,1609大屏幕、龙娃电视台直播服务器和报告厅音响设备等,都在本学期进行了设备的升级,使用效果能够在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的当下,进一步满足学校对于各级各类会议的要求。技术部对全校网络进行了调试与维修,学校有线和无线网络均在教师使用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因此,我们对学校整体的网络进行了检修,确保机房网络的正常运转,也给教师手机连接的无线网提升了网络稳定性。中山局小出现两例病毒木马被区通报的案例,这是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情况,对教师电脑的日常维护除了硬件方面,还需要密切留意电脑健康和软件使用情况的正常,要做好教师电脑杀毒软件安装的普及工作,防范病毒入侵。除此之外还请到常州电信检测人员上门检修,针对有风险的域名解析可以第一时间拦截或告警,可全面防护恶意软件、勒索病毒、钓鱼链接、非法站点等新型威胁。本学期一体机报修维护共计56次,教师电脑报修维护共计24次,各类线上、线下活动技术支持十余次,如“六一”庆祝活动,“‘我十岁了’成长仪式”等,为教师教学活动开展与教研活动展开提供了便利。本学期技术部多次配合参加各级各类线上活动直播等技术支持,提升全员参与度。
2.创新性与时效性
本学期,技术部的工作方法吸取了之前的经验进行了相关变化:从教师报修,我们解决,转变为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有侧重地进行预案,如:一体机提前保护,关机重启就能够还原,减少了因教师误操作而导致的无法及时处理的课堂突发情况日常。在学期初就在校区总群中发布了维修信息收集表,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报修,与此同时,教师在填报收集表的同时就将我们所需的必要信息填充到位,减少了信息交流带来的时间上的延迟。除此之外,我们针对前几个学期教师各类问题的报修表格总结出日常报修率较高的几个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了维修指南的整理,各类日常工作做到忙而不乱,虽然日常活动、报修比较多,但是有了维修指南,可以根据指南进行及时维护,提升了维修的时效性,尽我们所能确保其他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六、总结提高,砥砺前行
本学期在各学科教研组的组织和信息技术中心的配合下,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根据自身成长需求认真学习,迅速成长起来;教研组组建学习团队相互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合作学习创造力;学校信息课程部在平台技术应用上给予支持和指导。技术部针对各项设备存在的老化问题先一步思考,学习应对策略,减少不必要情况的发生,提升应对突发问题的效率。其次,我们还需要对学校各类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制作设备汇总表和定期检查表,在设备没有被使用到的情况下也要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以备将来的使用。在即将到来的暑假我们将对所有教室一体机进行升级系统、安装新的杀毒软件等进一步的升级改造,逐步实现全校一体机统一控制的功能,提升机器使用寿命,同时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今后的探索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注重数字化与学科研究整合,提高研究效率,研究落实于常态,为了形成孩子未来的信息化能力,要有超前意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局小教育集团信息化课程研究推进工作一定会走得更好、更远!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信息技术中心 2022.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