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教育信息化>>计划总结>>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2-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陈慧霖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根据计划,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建设,根据《常州教育现代化2035》《常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常州市国家级实验区推进落实相关工作,紧紧围绕《天宁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天宁区教育局中心工作,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工作成效与不足

  (一)以项目为抓手,提升全区信息化应用研究水平。

  本学期我区以省重点培育项目“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应用”项目与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区域联动推进学科育人的‘新教学’实验”为抓手,融合推进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工作, 将常州市国家级实验区工作、区域项目应用与学校研究融合推进,努力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学样态,引领区域教育高位发展。探索构建课程、课堂、课题“三课联动”的研究体系,形成跨区域、全方位、交互性、立体式教研机制。聘请全国知名课程教学领域专家,打造以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的全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本学期重点完成了以下 方面的工作:1.完成《天宁区中小学、幼儿园移动学习终端教学使用管理指导意见》的修订;2.积极参与常州市国家级信息化实验区各项活动,如教育信息化视频案例征集活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活动、信息化案例征集活动等;3.经过前期的调试和测试,本学期开始,“天宁教育云课堂”正式启用,到目前为止,平台中已有274个各级各类优秀教育资源向全体教师开放,包括范式的解读、案例的设计、课堂教学实录、专家报告等等;4.完成区智慧教研平台的前期调研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对接工作;5.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数据赋能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证研究》顺利开题,在于纯老师的带领下,根据既定计划开展各项工作;6. 省重点培育项目《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应用》进入结项阶段。

  成效:1.以省重点培育项目为基础,融合“新教学”实验项目,由项目核心组、区教师发展中心及各学科研训员、互+名师工作室、集团联盟领衔校以及各学校,精心组织各类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开展各级各类研讨交流活动,落实项目的实践和推广任务。2.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各校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立刻有条不紊地开展线上学习, 利用国家、省、市、区级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创新的利用各种第三方平台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学习与居家生活指导,提供自主学习服务,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育”的目标,在特殊时期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保驾护航。3. 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数据赋能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证研究》正式开题,作为互+范式的后续发展项目,这个课题承载着天宁对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探索,我们试图依据区域内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共同体的软硬件基础,构建课堂过程性学习数据采集、分析的基本模式和分类模式;运用LICC课堂观察范式和AI支持的互动分析结果,积累人机协同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案例,形成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方法;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个人画像,完善不同教学场景中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机制,帮助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目前,在于纯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了课题研究框架的搭建,二实小、北环、东坡、北郊、青龙、华润等学校共同参与研究,区域级的教研平台正在进行数据对接的测试工作,拟于7月完成。

  存在问题:1.常态实施还需进一步落实。一方面学校的网络环境和硬件建设的逐渐老化,与项目的开展对其要求的不断提高形成矛盾,有所制约;另一方面,教师独立应用平台的技术能力也成为常态化落地的阻碍,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学校还未真正将项目核心理念和课堂样态融入日常教学,形成研究惯性。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技术应用水平相对单一,集中在利用平台的投票、互评、上传等功能应用上,没有新的突破。这样的情况在常态课堂中比较正常,一旦形成惯性,在高层次的比赛中,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缺少技术储备。

    (二)以课堂为抓手,发展学生信息核心素养。

  本学期,鉴于各校信息技术老师大多是1-2人的情况,信息中心创新教研方式,以四大集团为领衔学校组织开展每月一次教研活动,由领衔校与信息中心共同确定教研主题,集团内学校教师申报参与活动,重心下移旨在改变之前教研活动的中一部分老师热心参与研究,一部分老师仅仅只是参与的情况,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区域教研活动中来,不认每个教师掉队。疫情期间信息中心展开线上教研活动,研讨会议就学校现有的居家学习的方式和状况以及信息技术学科开展的方式或现状,后续居家学习方式的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今年4月,2022版课标发布,从信息技术变成信息科技,透露出一个信号,就是信息科技课要承载中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功能,课堂要落实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按照信息技术目前发展的规律看,信息科技更新迭代的频率会几何级数增长,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就应该具备——“信息科技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这一理念,因此我们在关注技术本身的同时,更要关注技术背后的意义,包括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价值取向、信息社会责任感等等。从本学期多次教研活动情况以及日常调研的情况来看,区内信息技术教师仍需进一步深入研读教材,树立“大”观念,从大单元入手,设置大情景,通过以真实情景的项目式学习思维去分析、内化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区域内学科教学评的统一。进一步打磨课堂细节,提升教学设计的品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学期,信息中心组织了2022年常州市小学生“程序设计小能手”比赛和2022年天宁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全区各中小学积极参与,“程序设计小能手”全区215位学校参加比赛,获得27个一等奖,43个二等奖,49个三等奖。2022年天宁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突遇疫情,收到参赛作218件,经评审36件作品推荐参与市赛。

  (三)以能力提升工程2.0为契机,提升学校信息管理水平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专项培训的通知》(苏教办师函〔2020〕14 号)要求,我区自2021年3月31日召开启动会以来,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00%参与了专项培训。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要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成效:1.2022年6月14日,常州市天宁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结项专家考核评审会在北环小学举行,标志着我区2.0专项培训顺利结,全区100%的教师参与培训,顺利完成各项任务,100%顺利结项,经过专家评审,推选了300个优秀的教师能力点研究成果。2.结合天宁区中小学深入实施均衡办学装备项目的实施,学校信息化改造投入进一步加大,数字化环境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3.在学校管理、课程中引进一些新技术、新项目,支持学校信息化特色发展,同时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

  存在问题:1.部分学校网络结构、部署不是很规范,部分网络安全设备一机多用,行为管理授权不够或已过期,甚至有设备缺失,再加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管理不到位等,导致部分学校的网络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软件存在系统漏洞,不及时升级系统,更新补丁;网管系统存在各种弱口令问题;私自打开远程控制端口,并且不及时关闭;除集约化网站之外,学校仍开设其他系统,并且改系统本身存在安全漏洞。建议:一是所有的学校内部业务系统都设置成内网访问,不要暴露在互联网上;二是所有的路由器等上网设备都关闭远程web界面;加强电信移动设备管理,关闭Telnet服务和弱口令问题;及时升级系统,更新漏洞补丁;三是凡是接入校园网络的设备,包括教师、学生使用的各类终端必须加强防护,杜绝僵木蠕病毒影响校园网络。2.学校信息化工作骨干力量相对薄弱,学校领导、中层顶层设计能力欠缺,对信息化的认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下学期工作思路

  下学期将围绕深入应用、发展、推进“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发展与应用”和“区域联动推进学科育人的‘新教学’实验”的展开,针对前期暴露的各项信息化工作的问题与瓶颈,探索天宁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

  1.建设好服务平台。基于天宁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天宁区学校网站集约化平台)提升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水平。依托两个实验项目,通过自建、合作开发等方式,一方面提升资源开发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探索大规模线上教研和区域性课堂数据分析的,为两个项目的推广打好基础。

  2.实施好全员培训。利用好资源平台和培训平台,结合专家讲座、骨干教师微视频,着手实施全体教师的线上、线下培训工作,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师教育方式。

  3.落实好常态课堂。各学科、学校制定好下学期实施计划,实行“3+1”模式和月报制度,全力打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个性创造的课堂生态,形成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线上线下融合、交互探究的智慧课堂。

  4.研究好评价改革。一是研究好区域AI支持的课堂分析系统现状与学校课堂教学评价需求;二是分学科研究好数据赋能课堂教学评价的案例;三是探索好数据赋能课堂教学评价的模式构建。

  5.推广好教学范式。利用省、市、区各级各类教师发展工作室、信息化建设项目等,加强结对共建,在强化好自身发展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应用指南,着力辐射范式应用。

  6. 以“新课标”为抓手,深入学习2022版课标,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教师分析和寻找区域内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以结果为导向,精准组织教研主题,拉平校际差距。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提供一系列的理论学习等培训活动,多渠道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培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天宁特色的信息科技教师队伍。同时做好新课标的与现行教材不匹配过渡期的教与学方式和内容的指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