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的教研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劳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新学期,秉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教育哲学,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的转型;围绕学校在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细致而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劳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化;积极挖掘学校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深化我区在劳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重点工作:
(一)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课程与教学理论水平
1.组织认真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引领大家比较读、重点读等方式,明晰课改理念,进一步明确育人观。重点读: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晰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观。比较读:比较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异同,进一步明确育人观,增强劳动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细化和落实的可操作性,将劳动素养转化成学科关键能力,关注新旧教材的不同点,思考教材内容变动的意图,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识读:“新教学”的相关理论,“互联网+”新成果的推广运用,明晰新课程改革和课堂转型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路径。
2.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培训:邀请知名课程与教学专家为劳动教师作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3.组织专题学术沙龙交流:针对课程建设中的核心问题,组织开展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问题、困惑提供平台,促进教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4.强化劳动学科团队建设:强化学科中心组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服务、引领、研究、示范功能,在小课题研究、创新教学设计、学术论文撰写等方面展开创新研究和成果突破;加强校际联动式劳动教研组的建设,倡导学校劳动教师之间就近组队、能力互补、协作双赢、特色共建。
(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学领导力
倡导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校、教师深刻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艰难性和渐进性,准确理解教与学、学与评的关系,反对简单照搬或移植所谓的教学模式。引导小学劳动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素质与能力,加深专业理解,努力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不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1.校本教研课落到实处。各学校每月至少 开展一次劳动研讨课,旨在学校中凝聚劳动老师智慧,进行校内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利于对劳动课程进行纵向、深入的研究,把握劳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规律。
2.区级教研课上出质量。实行自主申报教研活动的制度,旨在对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进行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形成互相研讨和经验分享的氛围,逐渐明晰在不同课型下的教学范式。
3.市级展示课上出特色。每学期在市级层面进行一次区域展示,选拔两位教师上课,将逐步形成的天宁课堂特质进行交流、碰撞、分享、展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天宁课堂特质。
4.聚焦两个专题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能动学习、基于生活问题解决的探究式学习开展同题异构课堂研讨活动。
5. 引导广大小学劳动教师深入开展“数字化学习”的研究,在微课程、精品课资源库及微研究成果方面积极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不断提升教学效益。
(三)整合多种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通过梳理教师队伍,结合优秀教研组和五级梯队的评选,帮助教研组和教师个人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优势,如开办专题讲座、开设观摩课等方式辐射与传播优秀经验;同时,补其足短板,根据自身问题查缺补漏,给予存在问题的教师以针对性的培训与帮助,使之补上课题、论文等方面相对薄弱的一环,帮助教师更上一个专业发展新平台。
2.学习与培训,强化教师的四种课程意识:一是课程观:转变“学科本位”课程观,形成综合育人的课程观。二是主体意识: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三是生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发展。四是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利用两套教材进行教学,开发和整合多种课程资源。
3.借助市区基本功比赛,培训青年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反思重构能力。根据市比赛活动的精神,合理规划区域培训和种子选手专项培训,以赛带训,注重教师梯队的建设,扩大培训受益面。
4.统整学校各类活动,引导学校根据学校特色、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开展劳动课程研究活动,形成条线清晰、年段衔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社会要求的课程结构,逐步创建劳动课程与教师教学特色。
(四)规范组织和管理,完善课程建设方式
1.加强课程管理,引导学校及劳动教师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违规行为。
2.加强劳动学科网络信息化建设,做到教研信息透明、课程资源共享。
3.严格按照市教科院关于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的各项规定有序开展教师专业能力竞赛活动,激发教师专业热情。
4.有序推进课程优质资源库建设,以“精品课” “微课”为抓手,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范式。
5.进一步完善研究课、示范课教学申报、推荐制度,发挥学科中心组在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剖析中的帮扶、引领作用,力求有主题、成系列、创品牌。
(五)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探索劳动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展开针对课程与教材中的“疑难问题解决”的专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劳动课题研究应重视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应重视质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的行动理念。
(六)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构优秀课例体系
继续完善“教育新时空”师生服务平台,丰富微课资源,充分利用精品课视频案例、微研究等主题资源,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改革精品课拍摄的内容与方式,为小学劳动教师的学习与研究提供素材。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数字化学习”研究,提升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改革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成果呈现方式,为学生专题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
三、具体安排
九月份
1.新学期初教研活动。
2.“综合与劳动整合实施”培训活动。
3.区劳动联校教研活动、课题活动——劳动观念。
4.参加市小学劳动基本功竞赛。
十月份
1.区劳动联校教研活动、课题活动——劳动能力。
2.参加常州市教育学会小学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
十一月份
1.区劳动联校教研活动、课题活动——劳动习惯。
2.常州市小学劳动教研课区域展示活动。
3.参加市特色劳动学科课型研究活动。
十二月份
1.区劳动联校教研活动、课题活动——劳动精神。
2.参加常州市教育学会小学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一月份
1.完成本学期学科和个人工作总结并制定下学期工作计划。
2023-09-05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