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黄秧绿芒种至,梅雨微风仲夏始。为进一步推动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实与创新,2024年6月8日,常州市小学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教育”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在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成功举办。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科技教研员许晓伟老师,天宁区信息科技教研员王伟、袁菊明、钟楼区信息科技教研员蒋砾、武进区信息科技教研员邵胜峰、金坛区信息科技教研员王云飞及各辖市区骨干教师60余名进行了现场观摩。本次活动由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常州市小学信息科技兼职教研员、雕庄中心小学芮清副校长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利用江苏名师空中课堂进行直播,两场共有6000多人次在线观看。
活动的第一环节为研讨课展示,分两个会场同时开展。会场一的第一节课由江苏省芮清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黄丽娟老师执教《AI闪绘:24节气》,第二节课由湖塘桥实验小学时小明执教《自学习分类:识别梅花》。
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黄丽娟老师以创作“二十四节气图”为主线,带领学生从调查问卷中发现问题,以“画面规划”“涂鸦绘制”“迭代生成”“完善保存”为活动流程,通过“悟空图像”中的“AI闪绘”实时生成功能,展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画面的优势。同时遵循“科”“技”并重理念,带领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流程,揭示其背后的原理,拓展其生活应用。本课通过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融合,成功激发了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融合思维及数字素养。
湖塘桥实验小学时小明老师以“红梅”为切入点引出学习内容:自学习分类——识别梅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老师以学生的三个学习活动为主线,使用微视频、结合学习单,让学生认识柚子相机,学习使用自学习分类(预训练)功能。并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分类识别率的因素及图像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掌握了图像分类(预训练模型)的一般过程和步骤。本堂课的三个活动层层递进,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进一步感受人工智能课程的魅力。
会场二由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袁园老师和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王伟老师分别执教《机器学习:国旗识别》的第1、2课时。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袁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们从校园生活出发,逐步体会,认识图像识别的完整过程,掌握图像采集的方法和要点。学生们在经过思考和学习后,使用iPad和在线训练平台进行了国旗图像的采集,小组协作拍摄不同类型的图像,以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紧接着,学生进入到模型训练环节,选择合适的算法、对应的平台等,积极探索,在做中学、学中思,沉浸式体验了模型的训练。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王伟老师通过鲜活的例子和详尽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应用的实践,亲历整个过程,加深对模型训练的理解。此外,王老师组织学生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在基于国产芯片的开发板上,动手尝试,感受“模型能够准确地进行识别”的乐趣。整堂课氛围活跃,学生们对图像识别技术有了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活动的第二环节是由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管雪沨副主任做题为《义教阶段信息科技学科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模式建构》讲座。管主任从课标出发,围绕“人工智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从原理到应用,探索人工智能教学模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给大家做了生动的解读。参加现场活动的老师们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听课和讲座进行了思维碰撞。来自常州市虹景小学的王梦妍老师这样评价:“研讨课都十分精彩: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探究活动的完成度好,做到了学有所成;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国旗识别的本质和机器学习的一般过程,能够完整训练机器让它学会学习,做到了学有所获;此外学生还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学习,探究出生活中一些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应用,做到了学有所用。”
活动最后,常州市信息科技教研员许晓伟老师围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进行高位引领。许老师从人工智能作为信息科技学科六大学科逻辑主线的作用出发,从关注知识学习走向关注学习过程,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综合评价与内容结构化,以学科实践落实学科育人。鼓励大家要依托信息科技学科的逻辑主线和核心概念,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大胆尝试与探索。
夏之美,美于生长与繁茂;教之美,美于实践和钻研;研之美,美于碰撞和提升。四位老师的精彩展示、两位专家的高位引领,进一步明晰了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范式研究,为常州小学信息科技学科高质量落实新课标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教育就是一颗种子,常州市全体信息科技教师将不断尝试、实践,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生长。
(图:戴罗胜、石巍、吴佳玲 文:王梦妍)
![]() ![]() |